猶記得前幾年泰國女同志劇情片《Yes or No》,帥T美婆的夢幻組合,清新如日劇的場景,一時風靡台灣女同界。然而,紀錄片《泰國拉拉生存實錄》(Visible Silence)顯影的女同志境況,證明《Yes or No》的happy ending不過是商業模式販賣的粉紅小清新。革命尚未成功,女同志仍須面對生命繁雜難題。
看得見的族群,不語的愛戀
本片起源於美國導演露絲.甘尼特(Ruth Gumnit)學習泰文時,結識了在美留學的泰國帥T「Ben Her」(假名)。Ben Her學成回到泰國後,發現她的性別認同與母國文化格格不入。導演想探究原因,此後在泰國蹲點多年,訪問不同年齡地域階級的女同志。
電影的英文原名「Visible Silence」,意為「看得見的沉默」。「看得見」可以意指在泰國社會,女同志已能在公領域現身,亦有導演以影像記錄拉子身影的企圖。在「看得見」後接上「沉默」,卻產生弔詭的衍義,暗示儘管女同志的視覺形象已非全然禁忌,在語言敘事上卻仍是壓抑的一群人。
聲與影的呼應辯證
在電影中,導演以親密卻又保持距離的角度,處理眾拉拉的生命故事,將受訪者敘述生命歷程的口白,配上泰國日常影像,使兩者形成辯證關係。
片中有一段綠野落雨的詩意畫面,一位同志組織人士描述曾有一位鄉村教師訂閱同運刊物,由於雨季的雨水打溼了刊物信封,使這位老師的同志身分曝光,受到學校與當地社區的責難,最後她選擇與女友分手,與男性結婚。
雨景的畫面沖刷出雙層意義。浸透信封的雨水顯現了女老師的同志認同,然而被排斥的身分,使得她必須埋沒真實自我,隱身於異性戀婚姻。當敘述者流淚傾訴這個故事,不為人知的創痛重新浮上敘事層面,也觸發觀眾感受到女老師在涕淚交垂的雨季,做出痛苦抉擇的絕望悲傷。
而當另一位同運人士吐露女同志為了避免受到歧視,不得不對自己的性向和愛情噤聲時,畫面切換至街頭一對異性戀男女張揚秀恩愛的海報,突顯出異性戀體制裡的不平等。
導演並沒有明確指出壓迫女同的對象,而是透過影像與口白的交錯對照,透露泰國女同志的困境來自於整體社會環境。在這個對外國人溫暖友善的國度,緊密的家族與人際關係網絡其實箝制著個人愛欲。
挺拔竹叢呢喃細語
聆聽泰國女同志的人生故事,讓人驚覺與台灣姐妹何其相似。一位受訪者將女同志比喻成「Pao-lau-pa-gaw」,一種與眾不同的挺拔竹子,奮力茁壯生長。T們努力工作渴望以經濟能力獲得女友家人認可,卻常換來女友別嫁的傷痛。Dee(類似婆的角色)扛著家人逼婚的壓力與愛人同居,即使家人接受了,仍期待女兒能生育孫子,而未能考慮社會對同志子女不友善的眼光。泰國作為一個歐美男同志尋找代理孕母的理想國度,當地女同志卻因社會氛圍不敢生育子女,無疑是莫大的諷刺。
諸多聲音中,Ben Her與企業家女友的對話尤其引人深思。Ben Her問女友為何介紹她時只稱「摯友」或「密友」,而不願大方承認是女友。企業家女友則反問Ben Her,既然雙方相愛,為何如此在意一個稱謂。Ben Her回答,只因事關她的尊嚴。這段對話穿插著女友紡織工廠裡,女工將絲線織入布匹的畫面,彷彿再次暗示個人難以抽離社會肌理。
堅強,並柔軟
衝撞,或妥協?泰國女同志該如何選擇?導演與製作人在泰國蒐集女同志影像多年,也見證了同志平權運動逐漸發酵的過程,記錄下女女公開婚禮和同志遊行影像,身著傳統泰絲禮服搭乘花車的同志情侶,與流溢著色彩光影的街景異常和諧,但這一切不是憑空降臨。
「有更多的人跟父母出櫃……但我們距離完全的平等還很遙遠。如果想要社會改變,不出來大聲疾呼肯定是沒辦法的。」一位同運人士道出打破沉默發聲的必要。
也許如同貫穿全片的梵鈴聲響暗示,泰國的女同志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必須與自身文化背景抗爭,但偶爾也從中求得慰藉。「生命極其複雜,我們得要同時保有堅強和柔軟……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自己的樣子感到不自在,是因為我們太過在乎外人的聲音。我覺得能做我自己很自在。」一位認同接近「不分」的美麗女子微笑著在寺廟點上香燭,火光在她手裡搖曳,下一個鏡頭跳接到Ben Her等受訪者一同燃放天燈,愛的信念將如天燈暖黃光燄,往未來持續自由飛行。
電影資訊
《泰國拉拉生存實錄》(Visible Silence)-Ruth Gumnit,2015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