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星光芒之下:《艾美懷絲》(Amy,2015)

《艾美懷絲》紀錄片的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不把影片重點放在艾美的音樂才華養成上,他關注的乃是這一位極具天份、備受肯定的天才歌手,是怎麼從單純的喜愛創作,到最後卻像是身陷囹圄,註定悲傷的死亡。

 

 

  紀錄片《艾美懷絲》(AMY—The Girl Behind the Name)以已故英國歌手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的生平為題材。二十歲出道,出過兩張專輯,橫掃各大音樂獎項,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一舉獲得五項葛萊美獎,其中抱括年度最佳專輯。年紀輕輕便達到歌手成就的頂峰,被譽為「這一代傑出的聲樂天才」。出身爵士樂世家的艾美,從小便展現她對音樂的才華,與她最親的祖母亦是影響艾美很深的歌手。從第一張個人專輯《率真》(Frank)到得到葛萊美獎肯定不過十年光陰。但悲傷的是,這有才華的歌手卻英年早逝,艾美2011年因酒精中毒於家中過世,那年她才27歲。影片從艾美14歲生日時與閨蜜一同慶生的家庭錄影帶開始,這位有點嬰兒肥,有著傻氣但可愛的小暴牙、大眼睛的女孩,俏皮地對著鏡頭搞怪,當時的她,就只是一位單純喜愛唱歌的猶太裔女孩,對於首張專輯發行首日只賣八百張(其中還有四百張是朋友買下)絲毫不以為意,當時也完全沒人能預料到,不到十年間,她的走紅將會讓一個純真的靈魂殞落,窒息而亡。

 

  《艾美懷絲》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Asif Kapadia),不把影片重點放在艾美的音樂才華養成上,他關注的乃是這一位極具天份、備受肯定的天才歌手,是怎麼從單純的喜愛創作,到最後卻像是身陷囹圄,註定悲傷的死亡。然而,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卻讓導演招致爭議,艾美的部分友人認為,一切都未塵埃落定,現在推出這紀錄片言之過早;而艾美的父親兼製作人米契懷絲(Mitch Winehouse)則不滿這部紀錄片對他的描繪,認為影片違背事實,總將焦點聚焦在艾美酗酒、用藥的爭議,暗指身邊的人是她死亡的幫兇,並沒有真實呈現艾美的音樂才華。然而,對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而言,艾美的音樂成就,早已是眾人皆知、無需再次透過影像證明的事實,他想展現的是艾美的另一面——而那也許更接近她本來的樣子。

 

她愛演唱,唱的都是她真切的情感經驗,她的音樂從不是為了討好什麼而存在。

 

  影片中,艾美對音樂創作的想法、對音樂演唱的高標準要求、得到重要獎項肯定的時刻,無一遺漏,甚至完整呈現艾美被提名六項葛萊美獎的頒獎夜,她在英國與美國頒獎典禮實況連線,站在舞台上瞪大眼睛盯著轉播銀幕裡的頒獎人(正是她爵士樂的偶像東尼班尼特)唸出她的名字「AMY WINEHOUSE !」艾美聽到自己得到最佳專輯的瞬間,那不可置信到無以反應的表情,沒有絲毫虛假作態,正如她在影片一開始的某段訪談錄音中說的:「我從沒想過唱歌可以成為我的職業。」音樂於她,或是人們說的爵士樂於她,就是渾然天成與生俱來的才華,無需雕琢用力,也無需包裝改變,艾美單純享受音樂創作、享受在只有幾位觀眾的小酒吧唱歌的時刻。但名利來得太快太急,當她爆紅、得獎之後,一切都成了奢侈的想望。「我不是那個懷抱星夢的女孩,我只是喜歡唱歌。」她愛演唱,唱的都是她真切的情感經驗,「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情我唱不出來。」她的音樂從不是為了討好什麼而存在,而她,也不是。

 

  歌手紀錄片的拍攝總是評價相當兩極,若不採取歌頌成就的保守立場,則容易冒犯到相關人士,但真實人生本就不是如此單純,它不該只是歌手的幕後花絮紀錄片。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訪談了上百位受訪者,蒐集大量的影像素材,在過程中逐漸勾勒出影片的走向,而願意合作的受訪者也來來去去,隨著影片的逐漸成形而產生立場上的差異。這是任何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都會面臨的挑戰。在訪談過程中,導演看到艾美友人的掙扎,看到他們為女孩之死而承擔著悲傷與罪惡感,但在那當時,沒有人能夠阻止悲劇蔓延,艾美被多方力量箝制,被整個世界舞台捲入。

 

從導演在畫面的選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關切,他關切的是這位叫艾美的女孩,而不只是外界加諸在這女孩身上的音樂成就。


  從導演在畫面的選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關切,他關切的是這位叫艾美的女孩,而不只是外界加諸在這女孩身上的音樂成就。影片前半段的影像素材安排,多是艾美與經紀人、友人、閨蜜、愛人之間相處的私人影像紀錄,像是家庭錄影帶式地記錄了他們出去遊玩、巡迴演唱、錄音的時刻,那時候的艾美是個甜美可人的純真天使,靈動的大眼總是以她的方式認識世界。然而,親人(的影像)在這段時間的缺席,也暗指著在艾美成長過程中,造成其不安全感或渴求穩定情感的因素之一,有所缺陷的愛,加乘殘酷的社會現實,終將這位率真的女孩推向毀滅之途。

 

  曾經,人們欣賞她不做作扭捏的態度,「已經很少看到不受說話訓練的歌手了。」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如此說,看多樣板藝人的大眾曾經是那樣驚喜一位未雕琢之玉的誕生,但人們也旋即訕笑她不合宜的姿態、穿著,善變的大眾,嗜血的媒體,導演阿西夫˙卡帕迪亞在影片後半部使用了大量從外人角度拍攝的影像畫面——像是瘋狂粉絲等在門前的拍攝,像是瘋狂媒體尾隨在後的拍攝,像是各種入侵艾美私人生活的窺視眼光,影像裡的艾美不再快樂,不再親暱地與鏡頭互動,不再對著鏡頭笑;暴食症、酗酒、用藥,她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回應恣意朝她撲來的人生。導演有意識地安排狂亂閃爍的閃光燈,在碩大的電影銀幕上無節制地閃動,讓觀眾也親自感受艾美當時所遇上的冒犯與困境。她就像是籠中鳥般無處可逃,從艾美友人的訪談錄音得知,每當大型演出接近時,她只能以酒精麻痺自己,她必須前往被安排好的舞台唱著被安排好的曲目。「只要大家更認識我,就知道我只會做音樂。別來煩我,我就會把它做好。我只是需要時間做音樂。」即使艾美不只一次發出這類的求救信號,以言語,以行動,但是始終來不及在一切無可挽回前被聽見。

 

艾美的偶像東尼班尼特說:「如果她還在世,我想跟她說——慢下來。妳很重要。」

 


  在前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演出的前夕,艾美再一次以酒精麻痺自己,試圖作為她不願巡迴演出的抗議,但經紀人卻在她喝得爛醉,無法行動之際,硬是將她從倫敦家中抬上飛機。導演的鏡頭拍攝艾美的公寓外觀,由下而上的鏡頭移動,最後高升至倫敦市區天際,象徵著艾美終究是被帶離家中逼上飛機,也象徵著她失去人身自由被禁錮的靈魂最終只能憑藉著酒精、藥物,甚至死亡逃離一切。

 

  片末,艾美的偶像東尼班尼特(Tonny Bennett)說:「如果她還在世,我想跟她說——慢下來。妳很重要。」可悲傷的是,這世界不留給純真的人空間與時間,也不允許早慧的人放慢步伐好好呼吸。到最後,艾美的貼身保鑣成為她最佳聊天夥伴,亦父亦友,只有他願意告誡她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在她需要陪伴的時候聽她說說話,「如果放棄歌唱天賦可以換來走在街上不受干擾的自由,我情願放棄。」保鑣在影片末了回憶著艾美驟逝前一晚說的話。看似單純的想望,卻成為永遠無法達成的遺憾。

 

 

 

 

電影資訊

《艾美懷絲》(AMY—The Girl Behind the Name)-Asif Kapadia,2015

你可能會喜歡

熱戀上表姊艾瑪的達爾文

海洋、珍珠鈕扣與影像所乘載的歷史:《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2015)

但願我能成為無所不在的任何人:《里斯本的故事》

超殺狂喵:恐怖文學中的復仇之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