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因為「過早埋葬」(Premature burial)的處理引發了一些問題。熟讀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讀者都曉得他曾寫過《過早的埋葬》(The Premature Burial),而這個議題在十九世紀時也一直被大眾關注。過早埋葬也被稱為活葬,顧名思義就是還活著的人或動物,被有意或無意的埋葬。他們可能是因為醫療疏失或錯誤判斷,被其他人迅速埋葬,以避免腐爛變得難以處理;亦或者是被處以酷刑或謀殺的刻意行為。
十九世紀英國商人和社會改革家威廉‧泰布(William Tebb),由於家族曾有這方面慘痛的經驗,因此他非常關注過早埋葬的問題。他在1896年出版著作《過早埋葬及如何預防:特別關於迷睡、僵硬症和其他各類型的假死》(Premature Burial and How It May Be Preven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rance, Catalepsy, and Other Forms of Suspended Animation)宣導給社會大眾,並於該書出版同年創立了「預防過早埋葬協會」。
生理和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威爾德教授此書中表示:「躺在棺材裡窒息而死,遠比被刑具折磨和火刑還來得令人恐懼。如果我們忽視了安葬過程的預防措施,眼淚就變成虛偽,哀悼將變為嘲諷。」根據威廉‧泰布的估計,當時在英格蘭與威爾士地區,每年就有超過2700人未死先葬。
該書共計約500多頁,內容包括十九世紀人們在臨終之時的許多憂慮,最引人注目的部份當然是關於未死先葬的宣導。例如一名男子陷入了長時間的嗜睡症,而旁人卻以為他已經死了,直到他在棺材裡滿頭大汗醒來,才避免了一場悲劇;還有一名準備遷葬的年輕女子,挖開墓穴後發現裡頭的屍體,頭髮蓬亂且衣服破爛,看得出來她被未死先葬而遭受極度的痛苦;還有一名男子太害怕自己被未死先葬,因此特別向家人交代,在他死後要先將屍體放置數十日,不得用布覆蓋臉部,還要派人日夜看守著,並且將鈴鐺繫在腳上,手腳也要可以自由活動。
從大多數的案例看來,被未死先葬的人都難逃一劫變成悲劇,僅只有零星的人能幸運逃脫。威廉‧泰布認為在書中所寫的發明,將能大幅減少未死先葬的憾事。例如在棺材中配備一條連通到地表的長管,另一端則連接到一個鐵箱子。如果棺材有什麼動靜,鐵箱子就會彈開讓棺材裡的人獲得空氣和陽光,並等待救援:「一面旗子會垂直升起至地面約四英尺高,設置的鬧鈴也會持續響一個半鐘頭,而前面這個鐵箱子則有個電燈泡會在日落之後點亮,管子則可以用來與外界通話。」
在這種人人懼怕被未死先葬的氛圍下,出現了各式各樣擁有專利的安全棺材。泰布認為雖然這些安全棺材價格合理,但畢竟都只是最壞情況下的預防措施。防止未死先葬的最好方法,當然還是確定逝者「真的過世」再舉行葬禮,才能真正避免「安葬變成活埋」的悲劇。
圖片出處:Pari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