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斯沃茨的悲劇:理想主義者的人生

亞倫‧斯沃茨從青少年時期就因著高超技術和充滿熱情使他與眾不同,並贏得其他知識分子同儕的敬佩。

 

 

「新的科技不是帶給我們更大的自由,而是扼殺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權利。」亞倫‧斯沃茨

 

  2011年1月,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因為擅自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網路配線櫃將筆記型電腦連線,以快速下載JSTOR裡約400萬篇的學術期刊文章而被通緝,並於同年7月被逮捕。波士頓的美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在聯邦法院指控他犯下了四項重罪,後來更增加至13項。其中包括「電信詐騙」和違反「電腦欺詐與濫用法」,最高可能被判95年的有期徒刑,以及最高超過三百萬美元的罰款。美國司法體系已經決定藉由這樁案件,作為對其他反抗著作權法人士的警告,自由文化運動曾公開宣揚要終結「私吞公共文化」和「知識私有化」的制度。

 

  2013年1月11日,就在此案準備開始審訊的幾個月前,亞倫‧斯沃茨在紐約布魯克林的自宅上吊自殺,得年僅26歲。他沒有告訴任何人或留下任何訊息,說明為什麼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亞倫‧斯沃茨一直以來關注關注網際網路自由等議題。圖為他在反SOPA行動的演說。

 

  亞倫‧斯沃茨駭客、程式編寫者、創業家、社會運動者從青少年時期就因著高超技術和充滿熱情使他與眾不同,並贏得其他知識份子同儕的敬佩。然而,就如賈斯汀‧彼得斯(Justin Peters)在新傳記《理想主義者》(The Idealist)裡的闡釋,斯沃茨不是為了科技而活,他想做些不同的事情。技術是他的強項,也是用來改變世界的機會;不過當理想與現實抵觸時,這也讓他變得容易受挫,才華洋溢、年輕有為、急躁地想解決現實不足之處的斯沃茨,遭受了現實的反擊。

 

  《理想主義者》有別於傳統傳記,沒有太多尋求解釋或脈絡化斯沃茨的故事。該書上半部著重在版權概念以及公共與私人利益相互競爭的歷史:用兩個實際發生的故事說明。首先我們看到出生於1758年的「美國學術和教育之父」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畢生致力為革命建國後的美國編纂一套文法和拼字標準,而他也用同樣的精力保護《韋氏詞典》傳播和出版的收益,廣泛遊說爭取為著作權立法。

 

  接著在版權王國不斷擴張的189年後,我們遇見了另一個抱有偉大使命的夢想家: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t)。他盡力為全人類構建一座開放的數位圖書館,而在2011年哈特過世時這個夢想已經實現,它被稱作「古騰堡計劃」,該計畫成功收錄37,000本書籍和歷史文獻並將其數位化。和韋伯斯特一樣的是,哈特也懷著偏執般的決心,把畢生精力奉獻於夢想;而不同於韋伯斯特的地方則是,他沒有從中賺取金錢利益或個人名聲。

 

在著作權世界裡,著作權法與自由文化、公共領域的戰爭。

 

  根據彼得斯的說法,斯沃茨之死是樁悲劇和不幸:沒有陰謀、沒幾個真正的壞人,單純是有瑕疵、為自身謀取報酬的體制出了問題。像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構,只是看向律師並交給他們全權處理;聯邦檢察官辦公室期盼能成功起訴定罪;而保護著作權這件事就好像一種資產,肩負著時間、權力和金錢的拼搏。

 

  2009年7月,當時22歲的斯沃茨寫下了一段話:實際上他在此前花了整個月的時間「離線放空」。他寫道:「離線,讓我覺得能掌控自身命運,是的,我感覺到寧靜。離線,讓我感覺扎實和安詳。上線,我感覺腦中的意念從百萬種方向流失,即便我嘗試驅使它向前。」科技提供了如此多的東西:全新的世界,一個他能打造心中理想的機會,若調和現實情況便有無限可能性,但對他來說離開現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假如斯沃茨仍活著,也許我們的世界能得到更多,而不是失去一位夢想家。

 

 

 

書籍資訊

書名:《理想主義者》(The Idealist: Aaron Swartz and the Rise of Free Culture on the Internet

作者:賈斯汀‧彼得斯(Justin Peters)

出版:Scribner Publishing

時間:2016

 

 

圖片出處

SlateWikipedia

 

你可能會喜歡

手足自殺帶來的衝擊經常被小看

明知道抽煙吃速食會早死為什麼你還是照做不誤:《老到可以死》

閃耀的藍星:佩蒂‧史密斯《只是孩子》(Just Kids)

《Photoplay》雜誌:追逐名流文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