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快點溶掉我的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獎章是用23克拉黃金打造而成,它們難以處理,而且光澤明亮非常顯眼。 

 

  二戰期間,納粹已經宣布任何黃金都不得離開德國,而兩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一位有猶太人血統,另一位是納粹黨的反對者,則早已悄悄地將兩枚獎章寄到了波耳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保存。若被蓋世太保找到證據,這樣的行為肯定是唯一死罪。

 

  但就在1940年,納粹入侵並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當他們還在街道行軍的時候,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則只有幾個小時、或者幾分鐘的時間,思考該如何快點溶掉這兩枚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獎章是用23克拉黃金打造而成,它們難以處理,而且光澤明亮非常顯眼。更麻煩的是,鐵證如山的證據就放在波耳的研究所,上面醒目地刻著「馮‧勞厄」(Max von Laue,1914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弗蘭克」(James Franck,1925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字樣:這兩面金質獎章就彷彿一張死刑執行令。波耳的研究所多年來為流亡科學家提供臨時工作和庇護,納粹早有耳聞,而波耳也知道現在丹麥突然變成納粹德國一部分,他立刻就變成首當其衝的目標,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由左至右:尼爾斯‧波耳、馮‧勞厄、詹姆斯‧弗蘭克。

 

  當時匈牙利化學家喬治‧德海韋西(Hevesy György,後來於1943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也在波耳的實驗室裡工作,他後來寫道:「我建議我們應該把這些金質獎章埋起來。」但波耳不贊成這個做法,他認為納粹會挖開整座院子和花園,並在實驗室裡四處搜索,光是埋起來太冒險了。

 

  因此德海韋西開始思考該如何用化學反應來解決,或許可以讓獎章憑空消失。他拿起第一面獎章,說道:「我決定溶解它們,雖然入侵的納粹部隊正在哥本哈根的街道上行軍,但我得忙著溶解勞厄還有弗蘭克的獎章。」這並不是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因為黃金是非常穩定的元素,不會失去光澤、不易與其他物質融合,也很難被溶解:除了一種特定物質,俗稱為「王水」的硝基鹽酸。

 

  此外,溶解黃金還需經過漫長的過程,因此這鐵定是個折磨人的下午。德海韋西在自傳裡描述黃金是「極其不活潑且不易溶解的物質」,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黃金開始沉澱,漸漸地在溶液裡溶解染色,從微微的桃子色轉為亮橙色。當納粹急忙趕到後,兩枚獎章早已液化於燒瓶內,藏在實驗室的高聳的書架上。

 

匈牙利化學家喬治‧德海韋西最終成功以王水溶解了諾貝爾獎章。

 

  無功而返的納粹不會就此罷休,使德海韋西不得不在1943年逃亡到斯德哥爾摩。當二戰結束後他回到實驗室,那瓶裝著亮橘色溶液的燒瓶,仍安穩地放在那裡。1950年1月,燒瓶裡的金屬原材料被送回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諾貝爾基金會利用析出的黃金重新鑄造了兩枚獎章,並送還給原得主馮‧勞厄和詹姆斯‧弗蘭克。

 

  尼爾斯‧波耳也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但1940年3月12日時他將獎章拿出來拍賣為救助芬蘭募集資金。匿名的得標者後來將波耳的諾貝爾獎章,送給了現為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腓特烈堡,今日我們仍能在這裡看到它的身影。

 

  就這樣,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三枚獎章,分別用拍賣或溶解的方式,擺脫了二戰時期可能帶來的麻煩。

 

 

 

圖片出處

WikipediaJewish News

 

你可能會喜歡

「說不要就對了」:中世紀性行為手冊

過去160年哪些歐洲國家被叫過「病夫」?

當愛因斯坦遇上泰戈爾

萊特兄弟與第一架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