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某些時候拖拖拉拉,但是當作家在工作上拖延,則變成一種特別常見的職業危害。《彭博觀點》(Bloomberg View)專欄作家梅根‧麥卡德爾(Megan McArdle)根據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得出了「為什麼作家老是愛拖」的獨到見解:因為作家求學時期的寫作課表現得太好。這個理論或許聽起來瘋狂,但似乎也有其道理。
麥卡德爾認為大多數文字工作者在學生時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在寫作課上拿到好成績(當然也有些例外)。而當學校老師反覆教導「要努力練習功課才會好」的觀念時,未來的拖稿專家經常認為這只是騙小孩的說法而已。因為這個時期的他們,僅靠著天份就能在班上出類拔萃。
然而,這成為了糟糕且錯誤的一課。他們從小深信著「寫作的成功與否主要仰賴天份」而漸漸地疏於鍛鍊文筆,不幸的是當他們成為專職作家時,競爭對象從幾十個同學變成所有在寫作課上表現優異的頂尖好手,而自己單靠天份寫出的作品可能就不再是最好的,事實上也不太可能是最突出的。
隨著截稿日期悄悄地逼近,大多數作家還是要想盡辦法交出稿件。最終,交不出稿件的恐懼,還是超過了怕寫出爛文章的恐懼。麥卡德爾長年觀察到有為數不少的年輕記者因為拖稿,而毀掉或幾乎毀掉自己的事業。他們都是能夠寫出完整句子的大學畢業生,因此拖稿的原因並非懶惰或無能,而似乎是被「可能寫不出好文章」的心理恐懼影響。
「沒錯!正是如此。」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聽到這項理論後說。德威克是動機心理學領域中最著名的學者之一,致力研究失敗以及人們如何應對失敗。正如大家所預期的那樣,人們並不喜愛失敗。但德威克透過研究發現,每個人對失敗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人並不會感到特別難受。她的發現雖然多數人痛恨自己不擅長的任務,但有些人卻能在挑戰中不斷成長。他們抱持積極正向的想法,沉浸在自己不擅長的事物裡:在失敗中學習。
德威克提出:不愛挑戰的人認為,天賦才能是固定的、是打從出生就已經決定好是否具備的東西。而享受挑戰的人認為,天份是能夠透過反覆練習做不擅長的事情培養出來的。她將前者定義為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而後者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挑戰是增強個人能力的機會;但對於固定型的人來說,挑戰則是測驗個人能力水平的量尺。當他們發現不如自己所想得那麼優秀時,不但沒有成為改善提升的動力,反而開始衡量自身能力,思考是否應該找一份要求不高的工作。
這種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並害怕被人揭穿的恐懼其實非常普遍,臨床醫學將這種心理作用命名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統計數據發現,數量驚人的成功人士(特別是女性)都認為自己並非靠實力贏得現在的位置或成就,並覺得自己處在隨時會被別人拆穿騙子身份的風險中。
此外,他們可能還會做出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設限行為」(self-handicapping),故意做出一些妨礙自己的狀況,作為表現不佳的藉口。例如刻意在考試前去看電影,考不好就能將原因歸咎於沒有讀書,而不是自身能力不足;而如果考得很好,還能誇獎自己天賦異秉,不用讀書也能有好成績。而「不願抄襲別人」或是「停筆太久寫不出東西」,往往成為許多作家對自己沒有成功的完美藉口。
而不幸的是,傳統教育系統就是專門設計用來培養「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課堂上教導的事物往往都有正確答案。文科學生很少被鼓勵去閱讀知名作家的草稿,都是經過千百次思考琢磨後寫成的經典作品。德威克說:「你永遠看不到錯誤,也看不到努力奮鬥的過程。」年輕學生經常誤以為優秀作家的定義,就是不會寫出糟糕作品,而害怕失敗的自我設限行為,則加劇了拖延的程度。
參考報導: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