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啦!大吉嶺:傳統紅茶拍賣方式即將走入歷史

大吉嶺茶送到拍賣商倉庫後,以莊園和採收季節分門別類。

 

  「大吉嶺茶」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市面上的茶包品牌幾乎都有這種口味;但對茶葉大師喬杜里(Anindyo Choudhury)來說,這些茶包根本配不上大吉嶺茶的高貴名號,「我甚至不會用手碰它。」喬杜里說。

 

  大多數茶包是由機器切碎茶葉後裝在袋裡製成,而非使用手工採摘和手工處理。而最頂級的大吉嶺茶則應該是散葉茶,並以熱水沖泡幾分鐘後飲用。喬杜里描述大吉嶺紅茶的風味是「味道濃郁且帶有水果滋味」。

 

  二十多年來,喬杜里喝遍世界上各種茶葉,而他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茶葉拍賣和代理商「J Thomas & Co. Pvt. Ltd.」的一份子;該公司最早從1861年在加爾各答的辦事處,進行了第一場公開拍賣。

 

拍賣商品嚐各種茶葉味道進行估價,再分裝成樣品給眾多買家。

 

  大吉嶺茶珍稀的產量,以及使用超過百年且費力地手工採摘,都是它價格高昂的原因。大吉嶺茶生產地來自喜馬拉雅山週遭的87座茶園,而且需要個別採集22,000株兩葉一芽的茶葉,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大吉嶺茶。

 

  茶葉以莊園和採收季節分類,像「洭緹茶園,初摘茶」或「瑪莉邦茶園,夏摘茶」這樣,而每種茶葉的味道也有所不同。各式各樣的茶葉會在每次拍賣的三週前運送至倉庫,接著拍賣商「J Thomas」開始將它們分類,並品嚐味道進行估價,再分裝成樣品給眾多買家。

 

  旺季時,喬杜里每星期需要品嚐約兩千杯茶,為每星期二舉行的拍賣會做準備;初夏時節(夏摘茶)的大吉嶺紅茶被認為茶色最深且最具口感,也是拍賣會最繁忙的季節。

 

大吉嶺茶採用費力地手工採摘。

 

  印度每年生產約八百萬公斤的大吉嶺紅茶,茶園通常會盡可能地直接出售給買家和出口商,其餘約三萬公斤的茶葉才寄送到拍賣商「J Thomas」。拍賣當天,大部分茶葉將出現在現場拍賣,而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也會盛裝出席;為期兩天之久的拍賣會場,還會附贈午餐給與會者。

 

  近年來,大多數茶葉拍賣商紛紛開始將現場拍賣轉為網路銷售,而身為最古老的拍賣商「J Thomas」則抵抗到了最後一刻,堅持長久以來慣用的現場拍賣做法。但優美的傳統終究抵擋不了現實,「J Thomas」不得不在今年六月宣布妥協,同意往後將透過網路拍賣的方式來銷售大吉嶺茶。

 

  對喬杜里來說,這就像是「天塌下來」的大事情:一切都會陷入沉默,交由安靜冰冷的電腦執行。但他也承認,網路銷售的轉型並不是茶葉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他細數了其他幾項現實問題:「像產量、品質、化學添加物和農藥問題,還算是可解決的挑戰。而要找到願意做繁重勞累的採茶工人,也是一項艱鉅挑戰;再加上茶樹都老了,週遭生態系統也極其脆弱,還有喜馬拉雅山區附近的政治衝突。」

 

日落時望向茶園的老人。很難找到願意做繁重勞累的採茶工人,也是大吉嶺茶面臨的挑戰之一。

 

  此外,還有地平線上的新挑戰。像蘇格蘭威士忌或帕馬森乳酪,大吉嶺茶近年來成為歐盟認可的「受保護的地理標誌」(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PGI),只有百分之百原裝且種植於大吉嶺的茶葉,才能被冠以「大吉嶺茶」銷售。

 

  截至目前,每年約有8800萬磅的茶葉以「大吉嶺茶」的名號銷售,而這個銷售數字卻是大吉嶺茶園實際生產量的五倍,意味著市面上充斥著仿茶或混裝茶。雖然新的法律將能保護大吉嶺茶珍貴的名聲,但也可能會發生壓低產量並哄抬價格的現象。印度茶葉生產商則擔心客戶對漲價的反應,以及擔心品牌為避免大吉嶺茶商標的法律問題,將面臨改名成「喜馬拉雅混裝茶」的銷售窘境。

 

大吉嶺茶近年來成為歐盟認可的「受保護的地理標誌」,只有百分之百原裝且種植於大吉嶺的茶葉,才能被冠以「大吉嶺茶」銷售。

 

  即使在印度當地,大吉嶺茶仍屬於精品茶種:雖然印度是愛喝茶的國家,但大多數消費者更偏好價格低廉的啤酒,或是加了牛奶和糖的茶飲。印度人每年消耗的大吉嶺茶,甚至不到其生產量的百分之一。

 

  傳統現場拍賣的盛況和儀式將走入歷史,未來也不會再見到拍賣會場裡買家競價、拍賣官介紹茶葉和敲下木槌宣布售出的景象;而大吉嶺茶仍將繼續面臨更多的艱難挑戰。

 

 

圖片出處

will-on-board@Flickrhermesmarana@FlickrBloombergNPR

你可能會喜歡

讓愛留在這悶滯海濱:《孟買夜未眠》

當愛因斯坦遇上泰戈爾

經過三十年流亡,我的歌聲終於傳回家鄉:〈Ha Gulo〉

如何像中國政府一樣擊潰批評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