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變成更好的人──如果跟對的人結婚

人格特質能隨著時間越來越趨於穩定,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通常是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編譯|Mumu Dylan

 

  從六O年代以來,「是什麼影響人們的行為」的議題一直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議題:部份心理學家主張,處境才是影響行為最重要的因素,而非人格特質;甚至還有學家認為,人格特質其實是人類想像虛構出來的,從來不曾存在過。

 

  但在過去二十年中,大型的長期研究已經證明人格特質確實存在,它是人們如何描述一個人的性格,並準確預測實際行為的方法。而這些思維、感受和行為特質,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趨於穩定和一致,凌駕於處境之上。

 

  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人格特質對行為的影響,只要反覆觀察一個人在各種情況之下的反應。雖然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的行為會同時受到人格和處境影響,還有包括當時的思想、感受或目標等其他因素;但是,如果在多種不同處境下觀察一個人時,就能輕易看見人格影響行為的情況。比如說一群朋友聚會,你會知道有些人總是準時出現,而有些人則習慣性遲到。

 

千百年來,人類已經積累了許多明顯感受到的人格特質描述,用以理解他人的行為。

 

  千百年來,人類已經積累了許多對人格特質的描述,用以理解他人行為。全世界的語言有成千上萬種字眼來形容性格,而其中大部分能區分為「五大人格特質」:外向性(Extraversion),例如外向、自信和充滿活力等特質,相對於安靜和含蓄;親和性(Agreeableness),例如富同情心、尊重和信任,相對於冷漠和議論;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井然有序、勤勞和負責任,相對於混亂和分心;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容易煩惱、悲傷和情緒化,相對於冷靜和情感收放自如;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好奇心、審美感受和想像力,相對於傳統較不喜歡熟悉的套路。

 

  現在我們知道,人格特質能隨著時間越來越趨於穩定,在人生各個階段逐步產生變化。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通常是往更好的方向前進。許多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會變得更為和藹可親、正經,更能管理情緒。這些變化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拓展,而不是幾天或幾週的時間就能完成。人格特質突然產生劇烈變化,是較為罕見的情況。

 

  正由於它對行為造成影響和需要長時間累積,人格特質確實有助於形塑一個人的生活過程。因此當思考到人生中最重要且困難的決定之一「我要選擇怎樣的伴侶」時,人格特質則更為重要。多個研究持續追蹤數對夫婦一段時間後發現,選擇善良、有責任感和個性穩定的伴侶時,不但能大幅提高維持穩定且令人滿意婚姻的機會,也有助於改善另一半的人格特質。事實上,人格特質往往是評估一段長期合作關係品質,最有力的預測指標。

 

研究指出,選擇善良、有責任感、個性穩定的伴侶時,不但大幅提高維持穩定且令人滿意婚姻的機會,也有助於改善另一半的人格特質。

 

  當然,這並不代表人類已經完全了解所有的人格特質。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人格改變確實可能發生,而且通常會逐漸變化和朝著更好的方向;但是,科學家還未完全了解引起人格變化的真正原因。

 

  布倫特‧羅伯茨(Brent Roberts)、約書亞‧傑克森(Joshua Jackson)和威碧卡‧布萊登(Wiebke Bleidorn)等學者的研究認為,社會作用扮演了重要性的角色。例如當我們嘗試在工作中表現勤勞認真和負責任,接著隨時間演變,這些行為往往將融入成為我們的人格特質。

 

  而內森‧哈德森(Nathan Hudson)和克里斯‧弗萊利(Chris Fraley)在2015年的研究則表示,有些人甚至可以透過持續不懈的個人努力和精心制訂目標,刻意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此外,兩個不同的研究指出,當人們處於有意義和滿意的生活時,更能有效促進正向的人格變化。

 

 

 

圖片出處

NPRPinterest

你可能會喜歡

命中註定的人卻沒有來:《恍惚間聽見你愛我》

貓咪離婚潮:我真的不行,分手吧

原來樹也會睡覺

家庭就是平庸無力之人的訓練場:《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