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形狀,跟你想的不一樣

1817年法國人所繪製的「各山脈的形狀和高度比較圖」。 

 

  山是什麼形狀?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山的形狀是圓錐體,就是從平地開始延伸的斜坡,不斷向上直到山頂;而在圖畫紙上描繪山,我們往往都是用兩條斜線或是一連串三角形來表示,頂多會在山頂加點白雪裝飾。不過,根據《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最新研究指出,山的形狀其實比想像中還複雜。雖然每座山快到頂峰時的形狀通常都很尖銳,但它們在一步一步向上延伸的過程卻都不太一樣。

 

  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保羅‧艾爾森(Paul Elsen)與其同事摩根‧廷利(Morgan Tingley)發現了描述山脈的四種不同形狀。而且他們還發現,傳統類似於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的「金字塔」形狀,其實並不能代表大多數的山脈。

 

艾爾森的研究將山脈形狀歸類劃分為鑽石型、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和沙漏型。

 

  艾爾森最早是在喜馬拉雅山進行鳥類多樣性研究時開始研究山的形狀,他徒步爬著陡峭的山坡,接著往山頂邁進時卻變成廣闊且平坦的高原。於是他看著這片高原反覆思索,並認為它似乎打破了人們普遍以為「當海拔越高,則面積減少且陡峭」的單純想法。當艾爾森下山後回到補給站分析記錄了喜馬拉雅山的地形數據,並接著朝全球佔地範圍最廣的十大山系進行研究和分析。

 

  在最早的幾個小型樣本中,他發現山的形狀至少分成了三種不同樣式。而他和同事廷利最後總共分析了182座山脈,並歸類劃分為四種不同形狀:鑽石型、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和沙漏型。總體而言,超過三分之二的山脈並不符合「生態和保育的主流假設」,也就是所謂的「山的面積隨海拔高度提升而減少」;相反地,這些山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提升海拔高度。

 

北美洲的落磯山脈。

 

  最常見的山脈形狀是「鑽石型」,例如北美洲的落磯山脈:一開始面積隨著海拔高度提升而增加,但大約在半山腰的時候又開始往山頂聚攏;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山脈形狀是「沙漏型」,例如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在進入較為平坦且遼闊的高原頂部前,必須先經過一段急遽向上的陡峭山坡。

 

  最不常見的山脈形狀是「倒金字塔型」,例如中國的崑崙山:隨著海拔高度提升,它們反而越不陡峭;最後,將近三分之一的山脈形狀是「金字塔型」,也就是人們平常認為的形狀,例如阿爾卑斯山就是這樣。

 

  艾爾森的研究顯示,對某些物種來說低海拔陸地不一定能更好地生存,因為他們將面臨其他物種的競爭和天敵威脅;而朝高海拔地區移動,反而讓他們有更佳的生存優勢,也有更大的活動區域。不過對普通人而言,該研究與人類生存並沒有太大關聯,但或許可以讓你在下次爬山時,重新想像一下山的真實面貌和形狀。

 

喜馬拉雅山。

 

中國的崑崙山。

 

阿爾卑斯山。

 

 

 

參考報導:Atlas Obscura

 

你可能會喜歡

咖啡救世?用咖啡渣過濾水中重金屬

帝國之妻:太過強大的女人

出生註定被逮捕:橫跨25年的犯罪社會學研究

《Photoplay》雜誌:追逐名流文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