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人才聽傷感的歌

傷感的音樂描繪了失去和悲傷的意境,為何人們卻能如此享受?

 

  愛黛兒(Adele)演唱的催淚金曲〈Someone Like You〉經常高居樂壇排行榜,而陰鬱如莫扎特〈安魂曲〉的古典樂曲也感動了數世紀的人。這類音樂描繪了失去和悲傷的意境,但為何人們卻能如此享受?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避免憂傷,而為何在與藝術有關的悲傷主題裡,我們卻能安然地沉浸其中、甚至是頌揚它們呢?

 

  這個問題不是近幾年才開始有人研究,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難以理解這種情況。而英國杜倫大學教導音樂認知課程的圖奧馬斯‧伊羅拉(Tuomas Eerola)教授,與其同事共同發表了一篇新的研究發現: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愛聽難過悲傷的音樂,而且他們通常還比較有同理心。

 

  根據以前劍橋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顯示,喜歡藍調、古典樂和爵士樂等較複雜音樂的人在經驗開放性測試中得分較高;「系統識別者」這類人對音樂格局、系統和規律有濃厚的興趣,往往較偏好激烈的搖滾和龐克音樂;而人們對悲傷難過的音樂體驗,通常又可細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

 

沉浸於傷感歌曲的關鍵不只是因為同理心的能力,同時還包括自我調節的功能,從過程中拉開距離省視自己。

 

  對某些人來說,傷感的音樂實際上強化加深了悲傷和失落的感受,他們往往將歌曲情境連結到個人事件或回憶情緒裡,由於這些經驗通常不太愉快,因此兩者的關係並不矛盾。對其他人而言,傷感的音樂則帶來灰暗陰鬱的感覺,就好像你喜歡的球隊輸球後,天空也下起大雨的鬱悶情緒。

 

  而最令人費解的一種經驗類型,則是被悲傷的歌曲啟發和鼓舞,研究者認為這種體驗就是讓人們迷戀傷感歌曲的主要原因。這種體驗難以用口頭描述,但它經常會帶來強烈和愉悅感受。然而,似乎不是所有人都能經歷這種感覺,研究者認為只有較溫柔體貼、容易產生惻隱之心的人才有機會被傷感的歌觸動。

 

  為了驗證這項假設,伊羅拉教授的研究團隊找來102位居住在全國各地的受試者參與聆聽實驗。他們為受試者挑選了一段純器樂演奏的悲傷音樂,曾收錄在影集《諾曼第大空降》原聲帶裡,由作曲家邁克爾‧凱曼(Michael Kamen)所寫的〈Discovery Of The Camp〉。而在實驗初期,絕大多數的受試者並沒有聽出這首歌曲是什麼。

 

  之所以決定用純器樂演奏的音樂來測試,是由於受試者通常不會在實驗前聽過它們,這可以排除可能產生的外來情緒。人們對歌曲的具體記憶往往是來自一段特定的旋律或歌詞詮釋,而研究人員希望確保受試者的情緒反應是直接被音樂驅使,而不是某段個人記憶。

 

  除此之外,受試者也被問及一系列的個人生活背景,包括他們是否居住在外地、當前的情緒、健康狀況和個人生活品質。同時也整理出受試者的音樂喜好,以及採用人際互動反應指標(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所測定出的同理心分數。

 

 

  這段特定音樂所產生的經驗範圍,有些人覺得輕鬆自在,也有些人被音樂觸動而感到焦慮和緊張。對於那些被感動的受試者而言,聆聽時不但有悲傷的情緒,同時還感覺到劇烈和愉悅的情緒。研究者發現其關鍵差別是,這些被音樂感動到的受試者在同理心指標上也拿下了高分;反之其他同理心分數低落的受試者,則幾乎沒有反應自己被歌曲感動。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表明享受其中的關鍵不只是由於同理心的能力,同時還包括自我調節功能,從過程中拉開距離省視自己。這種同理心的組成被稱為「同理感受」,它不但藉由經歷類似感覺來響應他人的情感,同理感受也意味著他們還感覺到溫柔、悲憫和同情情緒。而這種人格特質也正是聆聽實驗裡,那些被傷感歌曲所感動的受試者擁有的性格。

 

  此外,在聆聽傷感歌曲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來說會有所回報,而這種回報可以是生理能感覺到的。我們都曾歷過痛哭一場後覺得如釋重負和寧靜,這是由於哭泣觸發了如雞尾酒般的化學物質。最近的一項理論認為,即使是虛構的悲傷也足以騙過身體,並觸發內分泌反應來緩和精神上的痛苦。這種激素實際上會使人感到舒適及溫和的愉悅,而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受試者聆聽傷感歌曲,還能覺得愉悅的原因。

 

  音樂可以比擬為一種強大的藥物,如果同理心是將這種「藥物」轉化成快樂或痛苦的核心關鍵,那麼音樂本身或許也可以培養人們,讓他們更善解人意?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是否如此,但音樂已經常用來治療人們恢復像憂鬱症或自卑等情緒障礙症狀,而深入地認識悲傷音樂引起的情感轉變,肯定有助於人類更了解如何幫助情緒障礙患者。

 

 

 

圖片出處

Hindustan TimesPinterest

你可能會喜歡

拒絕超醫療化未來:《救救正常人》(Saving Normal,2015)

在某些國家面帶微笑會讓你看起來很笨

當貨幣不是紀念偉人,而是為科技喝采

為什麼肯亞人長跑稱雄?《跑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