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研究人員讓一群五歲小孩閱讀主角是「非常、非常聰明」的故事後,接著問他們主角是什麼性別:女孩壓倒性地選擇女性,而男孩也壓倒性地選擇了男性;但是,同樣問題放到六歲的兒童身上,答案卻已經顯著地改變:只有少數的女孩繼續選擇女性,而男孩則大多維持原本的答案。研究結果表明,人們認為男性「與生俱來」具有聰明才智的性別歧視刻板印象,可能在很年輕時就已經入腦定型。
這項研究由紐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安德烈‧辛皮恩(Andrei Cimpian)、伊利諾大學博士研究生邊琳(Lin Bian)和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莎拉-珍‧萊絲莉(Sarah-Jane Leslie)共同發表在1月26日的期刊《科學》(Science)上。該研究還發現,六歲的女孩(約小學一年級)會認為自己比不上男孩,因此更常避免進行需要高智力的活動。
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強烈地影響了女性未來的志向和職業選擇。人們經常將數學或科學領域存在的性別差距,拿來「證明」男性具有更聰明的特質;但實際情況是,女性在學校和工作方面的表現往往超越男性:以美國為例,男性的高中輟學率較高,而且讀大學和畢業比例也比女性低。此外,女孩在小學時期的成績表現甚至時常比男同學好,但這些事實仍無法避免兒童從很早就開始有這種錯誤的認知。
研究人員一共做了四種實驗。在前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了解兒童如何看待聰明,以及這些選擇差異是否能預測他們的興趣;在後兩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則試圖觀察選擇差異如何影響兒童的興趣方向。
在第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小朋友閱讀「主角很聰明」的故事,並詢問他們認為主角是什麼性別。有70%至75%的女孩選擇了女性,與男孩的選擇情況大致相同;但同樣的問題換到六歲的小孩身上時,只有45%至50%的女孩選擇了女性,而男孩的選擇幾乎沒有改變(約為65%至70%)。
辛皮恩說:「結果表明,兒童看待『聰明』的想法大約在五到七歲期間迅速地發生變化。」儘管事實並非如此,但大約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女孩開始比男孩更不相信自己的性別能與聰明畫上等號。
在後二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嘗試找出女孩低估自己性別能力的解釋,並假設原因是女孩覺得男孩在學校的表現更好:研究人員讓她們猜測其他四個孩童(兩男兩女)哪一個「在學校得到最好的成績」,結果顯示女孩能準確地猜到女性表現更好的事實,但她們心理卻還是認為男孩子更聰明。「由此可知女孩判斷『哪個性別更聰明』的理由,並非源於她們在學校所見的實際表現。」作者寫道。
而這種認知是否會影響小孩子的興趣?研究人員告訴六至七歲的孩子有新的遊戲,一種是「給非常聰明的小朋友玩」,另一種是「給非常努力的小朋友玩」,並讓他們回答幾個問題以衡量對遊戲的興趣程度。結果顯示,女孩明顯對「給非常聰明的小朋友玩」的遊戲不太感興趣,男孩對該遊戲的興趣程度比女孩高出了64%。而男女對「給非常努力的小朋友玩」的遊戲興趣程度差異不大。然而,當同樣問題放到五歲的孩子身上時,男孩女孩對兩種遊戲的興趣程度差異都一樣,這表明六歲後的女孩已經開始避免進行需要智力的遊戲。
六歲或許是性別刻板印象長期積累的臨界點,最終讓女孩開始放棄「艱難」或「高智力」例如數學、科學和哲學等科目,進而影響女性未來追求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等相關職業。研究得出的結論令人沮喪:「儘管人們認為男性比較聰明的刻板印象並不屬實,但它仍影響女性最終的職業選擇。多數孩子從很年輕就被『男性具有聰明才智』的性別歧視觀念所同化。這種刻板印象很早就開始塑造兒童的興趣,並因此限縮了她們未來考慮的職業範圍。」
圖片出處
Boston Public Library、United Nations Photo@flickr、Aislinn Ritchie@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