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倡議主導的經濟政策「一帶一路」,欲連接四大洲陸地和海洋打造跨國貿易網路,重現過去絲綢之路橫跨歐亞的榮光。然而,絲路的成功並不全是中國人的功勞,從某方面來看必須歸功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商人:他們頻繁運送貨物往返中國和中亞,並一路延伸至歐洲。
關於瑣羅亞斯德教商人的記錄早在十二世紀就出現於中國文獻裡,而雙方的交流活動可能比想像中來得更早。從歷史記載可以見得,中國皇帝為了鼓勵和吸引瑣羅亞斯德教商人來中國交易,甚至特准他們在境內建造火神廟祭祀和膜拜,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祆教。
中國與波斯之間的第一次交流最早約莫在西元前二世紀,當時秦朝統治者派出特使尋求盟友;而在西元五世紀時,振興瑣羅亞斯德教的薩珊王朝與中國六朝(魏晉南北朝)達成了正式的外交關係,雙方互設大使館並引領絲路貿易更蓬勃發展。
中國貿易品裡最重要的當屬絲綢,而瑣羅亞斯德教商人則成為連接歐亞之間的中間商。中國向西傳進的品項包括紙、米酒、樟腦、香水和藥物;瑣羅亞斯德教徒向東傳入包含波斯地毯、紡織品、家具、皮革、珍珠和異國美食,以及波斯音樂和舞蹈。最終,雙方的經濟交流也促成了文化與思想的交流。
這是一個久遠且高度發展的體系:薩珊王朝與中國各朝皆明白,彼此都受益於密切地貿易往來,因此在維護貿易路線方面必須共同合作,保護商隊免受盜匪的劫掠。因此,許多私人商隊逐漸轉成組織性的貿易公司,而考古證據也顯示薩珊王朝商人開創出一種獨特的品牌系統,以體現貨物的優良素質。
過去在中國境內曾發現大量的波斯薩珊王朝錢幣,而且不僅只有絲路沿途,這些錢幣還流傳至中國的中部城市,這代表瑣羅亞斯德教商人的觸及範圍之廣,已經深入至中國內陸。錢幣年代從西元四世紀薩珊王朝的統治者沙普爾二世開始,直到西元七世紀薩珊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伊嗣俟三世為止。
隨著時間流逝,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有從錫蘭至中國南方的海上貿易路線。波斯船舶將貨物運送至中國,有些波斯商人更直接定居在廣州和河內,而在南方沿海港口同樣發現了大量地薩珊錢幣。
西元651年,伊嗣俟三世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擊敗,他被迫帶著家人逃亡至東方盟友「中國皇帝」那裡躲避,瑣羅亞斯德教社群也追隨他們的國王離開,繼續興盛了一個多世紀。但在九世紀時,信奉道教的唐武宗開始大規模打擊佛教,中國的瑣羅亞斯德教因此被牽連而衰落,逐漸從中文記載裡消失。而貿易活動卻沒有因此停歇,瑣羅亞斯德教商人仍繼續與中國貿易,至少直到西元十二世紀。
事實上,瑣羅亞斯德教商人對歐亞貿易的貢獻不僅止於古老中國,往後推進六百年至1750年代,這時定居在印度已久的瑣羅亞斯德教徒被稱為「帕西人」(Parsi),他們善用機靈的商業頭腦和開闊的世界觀,在中國、印度與英國三方貿易之間,扮演至關重要的樞紐:他們從印度向中國輸送鴉片,並將茶葉帶回印度和英國。一直到近現代,仍有許多帕西商人定居在香港、廣東、廈門、檳城、新加坡、雅加達、澳門等東南亞的主要貿易中心,持續作為貿易網絡的關鍵角色。
參考報導:Scroll.in
圖片出處:Scmp、Pinterest、Ancient-Ori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