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24日,如日中天的披頭四(The Beatles)進到倫敦艾比路EMI錄音室裡,準備在獲得成功的革命性專輯《Revolver》後與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著手下一張新專輯,而這一切都從一首未完成的歌曲起頭。
歷經五個星期和45小時的製作過程,他們最終完成了〈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儘管它是特地為新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製作的歌曲,並率先在1967年2月以單曲形式發行,但最終卻意外地沒有收錄在新專輯內。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靈感很早就縈繞在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腦海裡,有人說製作《Revolver》時就已經萌芽,也有人認為更早。無論如何,對多數音樂史專家和樂迷而言,1966年發行的《Revolver》是披頭四的重大轉折:他們超越了自己,並用《Revolver》重新定義流行音樂。但《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範圍更廣、更宏大也更具野心,試圖把他們的音樂推向新的境界。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正是打響新目標的第一槍。1966年9月,人在西班牙拍攝電影《How I Won the War》的藍儂在閒暇時創作這首歌。兩個月後,他把歌曲錄製成一張獨奏demo帶(曲長共1分42秒,三個不同版本後來被收錄在《Anthology 2》精選輯中)。在歌詞和概念方面,它源於一間名叫「Strawberry Field」由救世軍設立的兒童之家,靠近藍儂童年時期住在利物浦的家;而在音樂旋律上,卻以超現實和迷幻色彩的方式呈現出這段回憶。正如喬治‧馬丁表示第一次聽見這首歌時,彷彿進入了「朦朧、印象派的夢幻世界」。
接著樂團成員也開始錄製歌曲的其他部分:保羅‧麥卡尼(美樂特朗電子琴、定音鼓和其他樂器)、喬治‧哈里森(印度豎琴和其他樂器)和馬丁(安排大提琴和小號部分)。在錄完第二版後藍儂不太滿意向馬丁提出建議,據馬丁回憶說:「他希望這是一首溫柔、夢幻的歌曲,但這個新版本過於喧鬧,所以問我是否能幫他寫出有弦樂的新編曲,於是我寫好新編曲又錄了一次,但他還是不喜歡。」
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這首出色的歌曲終於在三種不同版本中剪輯拼湊出最終版本:磁帶經過處理讓藍儂的聲音聽起來模糊而緩慢,法國號和弦樂沒有出現在最終版本裡,末尾則突然淡出呈現出不和諧的結尾。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在當時披頭四的眾多經典歌曲中,〈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聽起來並不是太特別,甚至不比前張《Revolver》裡的歌曲。但這首用許多元素拼裝出來的歌,仍像是科學怪人般的怪物為音樂界帶來無可估量的影響,而他們製作的宣傳影片也同樣重要,成為概念性音樂錄影帶的始祖之一,也難怪藍儂後來認為這是他參與披頭四期間最重要的時刻。
由於唱片公司非常希望能繼續發行新單曲,因此樂團被迫交出〈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以及另一首麥卡尼根據兒時回憶創作的歌曲〈Penny Lane〉,兩首歌最後被拿來當作雙A面單曲發行。馬丁後來認為唱片公司的決定是「可怕的錯誤」因為原本的計劃是將兩首歌曲收錄為新專輯的主打歌曲,而他的觀點也確實有理,因為它們都是為了新專輯製作的新歌,自然也能完美地融入《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音樂概念和基礎。
兩張單曲發行後,〈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英國排行榜僅拿到第二名,也是披頭四自1963年初發行〈Please Please Me〉後,首次沒有奪得榜首的單曲。而在美國排行榜上,〈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攀升到第八名,〈Penny Lane〉則一路攀升至榜首。它們最終收錄在1967年11月出版的雙迷你專輯《Magical Mystery Tour》,距離《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再次改變音樂歷史已經是五個月後的事情。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