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泰勒‧波科(Taylor Porco)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哥哥喬丹因自殺過世,身邊的人卻告訴她要「為了父母堅強起來」,因為他們可能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但根本沒有人注意到,年僅14歲的泰勒同樣經歷著失去哥哥的痛苦和衝擊。「當時我真的非常難過,身陷在極度地痛苦中。哥哥死後,對我來說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只希望能再見到他,我從沒有愛一個人像愛他那樣。」泰勒說道。
當然,泰勒並非唯一經歷了兄弟姐妹自殺的人。根據互助組織「Sibling Survivors of Suicide Loss」的統計數據指出,每年約有兩萬五千人成為手足自殺的倖存者。他們經歷了憤怒、複雜的悲傷反應、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理衝擊其實不比父母來得少,甚至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和想法。
但是,沒有多少人看見他們內心的痛苦:醫學研究忽視了這些人受的創傷,也沒有多少人明白他們的遭遇,或是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黑暗。根據幾項研究顯示,因自殺失去手足的人(特別是同性或年齡相仿)比其他任何因素失去手足的人,更可能產生嚴重的情緒障礙和自殺念頭。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精神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博爾頓(James M. Bolton)針對倖存子女進行的幾項研究認為,其中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在於兒科醫生可能沒能迅速發現病患的處境和問題,他表示:「新的見解與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英國最近一項針對3,432名因自殺失去朋友或親人的年輕族群(年齡介於18至40歲)的調查發現,其中20%的人沒有得到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健康治療或輔導。領導該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精神病學顧問亞歷山德拉‧皮特曼(Alexandra Pitman)說:「那些痛失親人或好友的倖存者,無法理解自己遭遇的事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美國自殺防治協會主席、心理學家茱莉‧塞蘿(Julie Cerel)表示:「我認為人們不明白失去手足是多麼深切的痛,兄弟姐妹是形塑你成長經歷和自我認同的夥伴。」
在喬丹過世以後,只有幾名同儕曾試著安撫泰勒。而錯愕和過度悲傷的父母則要求她休學一年待在家裡,並威脅她不准去異地讀大學。直到後來,父母才讓步讓她選擇就讀離家不到兩小時車程的大學。
泰勒遭遇的情況並不奇怪,塞蘿提到:「自殺改變了父母與在世孩子的關係。不幸的是,由於父母懼怕其他孩子也會走向自殺之路,倖存的兄弟姐妹經常認為自己必須完美無缺,並時時面對家人嚴密的檢查和監督。」
幾年以前,甚至沒有專門的醫學研究協助倖存子女面對可能面臨的憤怒、憂鬱、自我傷害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迅速被注意到,大多數倖存者的痛苦和長期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是能得到緩解。直到去年,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才開始建議兒科醫生針對12歲青少年進行憂鬱症定期檢查。
美國兒科學會主席瑪麗安‧厄爾(Marian Earls)博士協助開發出一套輔導手冊,指導兒科醫生識別和應對所有類型的創傷,其中包括手足自殺的衝擊。厄爾博士說:「如果一個孩子因為任何原因過世,人們經常認為衝擊只會落在父母身上;但其他在世的孩子同樣也失去了兄弟姐妹,他們的悲傷卻沒有得到幫助。」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顯示,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持續攀升。因此在未來,只會有比以往更多的倖存子女需要得到協助。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