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敏(Moomin,又譯姆明或嚕嚕米)家族雖然是兒童文學作品,卻有著憂傷的基調,源於作者的個人經驗與二戰創傷。1945年,母語為瑞典語的芬蘭作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發行《小慕敏與大洪水》(The Moomins and the Great Flood),首次向世人呈現這隻沒有嘴巴的奇妙角色。在殘酷戰爭的時空背景下楊笙開始創作慕敏家族系列,以輕鬆寫意的故事面對紛擾的政治動亂,撫平內心的悲傷和焦慮。
慕敏家族的主題通常圍繞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家庭紛爭、經濟難題、孤獨感、複雜的感情問題或沉重悲傷的事件。雖然偶爾會出現洪水和自然災害,但更多時候描繪的是普遍可見的衝突,而且很少有樂觀正面的情緒:書中角色經常產生誤會或讓對方失望,不斷徘徊在幸福與憂愁之間。
1914年朵貝‧楊笙生於芬蘭赫爾辛基,成長在一個無拘無束的波希米亞家庭。楊笙的父親是一名放蕩不羈、漂泊無定的紀念碑雕塑家,母親則是一位反叛的插畫家,以設計郵票來支撐家庭生計。因此說故事、藝術創作和創意性的社交活動成為楊笙年輕時的重心,她在13歲時書寫和畫出第一本圖畫書《Sara and Pelle and the Water Sprite’s Octopuses》。
兩年後,年僅15歲的楊笙開始將作品刊登在芬蘭諷刺雜誌《Garm》上,接著持續在這裡工作直到1953年雜誌歇業為止,並特別熱衷於繪製反法西斯圖像。她回憶說:「我最喜歡的事是醜化史達林和希特勒。」1938年10月,她發表一篇廣為人知的政治漫畫,將希特勒描繪成抱怨沒有蛋糕吃的愛哭嬰兒。
事實上,慕敏從楊笙年輕時就已經誕生,當她與兄弟爭辯哲學家康德的思想後,不爽的她在牆上報復似的畫出「能想到最可怕醜陋的生物」,並在這隻貌似河馬和鴨嘴獸的圖畫下註記「康德」的名字。後來慕敏也出現在楊笙繪製的政治諷刺漫畫中,但這隻原始的慕敏比後來的版本還瘦弱和醜陋,有著長而窄的鼻子和惡魔般的尾巴。現在我們熟知的慕敏體重已經增加了不少,也有更討喜的外表。
慕敏家族的許多角色原型是基於作者生活週遭的人物,儘管角色經常行為有問題或很糟糕,但它從來都不是邪惡或殘酷無情的存在,只是可能心胸狹窄、愛抱怨、令人失望的和不誠實。而讀者能原諒它們偶爾犯下的錯誤,或許部分原因也是出於對人性面的既視感。
儘管畢生都獻給了兒童文學,但楊笙終身未婚也沒有孩子。她的侄女索菲婭向《衛報》說:「她做出了明確選擇,不結婚也不組成家庭。」
楊笙的一生愛男人也愛女人:她曾短暫與左派政治哲學家阿托斯‧威爾塔南(Atos Wirtanen)訂婚,他是司那夫金(Snufkin)的靈感來源,從招牌的煙斗和漁夫帽形象可以看出。隨後,楊笙與劇場總監薇薇卡‧班德勒(Vivica Bandler)發展出禁忌的祕密戀情。班德勒不僅是有夫之婦,而且當時同性戀在芬蘭也屬違法行為。慕敏故事裡躲在狹窄空間,說著別人不懂的語言的Thingumy和Bob被認為是她與女性愛人的化身,因為世界無法瞭解同性之愛。而它們提著裝有巨大寶石的手提箱,似乎意味著兩人愛的象徵。
但班德勒和楊笙最後還是分手了。1956年,楊笙遇見了平面藝術家圖莉琪‧皮提拉(Tuulikki Pietila),成為她一生的伴侶。根據侄女索菲婭的說法,楊笙從來沒有提及自己是女同性戀者,僅用畫筆表現出跨越界線的愛。皮提拉的形象也出現在慕敏家族裡:一名穿著紅條紋上衣隨身攜帶工具的中性化角色「杜娣」(Too-Ticky)。
在過去的72年中,慕敏家族受到全球讀者熱愛,數百萬冊的書籍銷量被翻譯成44種語言,也被改編成動畫和電影,芬蘭甚至還有慕敏的主題樂園「Moomin World」。而楊笙也被芬蘭視為國寶,因為可愛中帶著憂鬱的慕敏,正是當時飽受強敵踐踏的芬蘭精神象徵。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