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厭世的時候有些食物感覺特別好吃

感到厭世的時候更可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

 

  根據線上訂餐服務「Seamless」的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期末考期間購買高熱量食物的數量急遽暴漲:雞米花提升96%、雞肉培根披薩提升60%、炸薯條提升56%;今年美國總統第二次辯論時,炸雞、起司通心麵和各式甜點的訂單同樣也大幅飆升。

 

  壓力與飲食之間的連結引起了科學家注意。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作者結論明確表示:感到厭世的時候更可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另一項由羅馬尼亞科學家發表的研究發現,壓抑情緒的人更可能感受寄託在食物上。

 

 

  儘管科學證明壓力與飲食確實有所關聯,但真相還不完全清楚。加州普羅旺斯聖約翰醫學中心的神經學家克利佛‧塞吉爾(Clifford Segil)指出:「目前有兩種互相矛盾的理論。」一種理論認為這種行為與大腦調節激素有關:「當我們吃療鬱食物(comfort foods,例如巧克力蛋糕這類可帶來慰藉的食物)時,大腦會釋放更深層的腦內啡讓你感受變好。」由於高壓狀態會降低腦內啡,因此這段期間進食會放大愉悅感受。

 

  另一個理論則認為與腎上腺分泌的多種激素有關。塞吉爾解釋說,壓力會讓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進而引發飢餓感覺。他表示:「這兩種理論都有其道理:當你處於高壓狀態時,就會想做些能讓感受變好的事情。」

 

人們習慣選擇高鹽、高熱量和高糖的療鬱食物,因為它們是從兒童時期就喜歡吃的食物類型。

 

  心理學家推測,或許是習得行為加劇了進食欲望。臨床心理學家艾麗西亞‧克拉克(Alicia H. Clark)說:「雖然並非所有人都會在面對壓力時暴食,但對於那些選擇這麼做的人來說,這種行為似乎源於長久以來人們對吃東西與情緒舒緩之間的聯想。吃東西是一種熟悉的轉變情緒方式,同時有助於增添飽腹感和滿足感並帶來平靜。」

 

  當然,可能不是所有種類的食物都有同樣效果:就像當感到煩惱時,你不太可能會選擇清淡的沙拉。根據莫乃爾中心對小白鼠的初步研究表明,壓力可能會讓人們感知甜的受體更容易產生反應。但克拉克警告,這麼做將導致惡性循環,因為高糖食物也與焦慮增加和壓抑意念有關,放任自己反而會帶來更多壓力。

 

  專攻壓力與飲食議題的康乃爾食物與品牌實驗室主任布萊恩‧萬辛克(Brian Wansink)教授認為,暴飲暴食最主要的動機源自於焦慮不安,而不是為了果腹。他說:「你暴飲暴食是因為想讓自己分心,擺脫糟糕的心理狀態。關於壓力飲食有趣的一點是,我們是追求做完行為後的感覺,而非真的肚子餓。」

 

  萬辛克的研究發現,處於高壓的人會吃下所有擺在他們眼前的食物(無論是健康食品或垃圾食物),它們對於減輕壓力具有同樣效果。而人們只是習慣選擇高鹽、高熱量和高糖的療鬱食物,因為它們是從兒童時期就喜歡吃的食物類型。

 

  事實上,人們只需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分心就能減輕壓力,例如整理房間或回覆電話。他說:「它可以是任何事情,只要轉移注意力就能達到相同程度的減壓。」萬辛克建議,下次如果選擇用暴飲暴食減輕壓力,可以先嘗試更健康的食物類型:例如甜椒、蘋果或堅果這類食物,因為當你下意識咬它們時,至少會發出令人感覺舒暢的清脆聲音,並帶來滿足感。

 

  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事實是:在壓力下暴食也許讓你在這一刻感覺很好,但感覺往往短暫稍縱即逝。塞米爾說:「就像所有事情一樣,腦內啡也會消失。但不幸的是,熱量不會說走就走。」這就是為什麼萬辛克建議人們只需轉移注意力也能舒緩壓力,他說:「試著整理房間,我保證在15分鐘內你的感受會變好。」

 

圖片credit:pineapple express

你可能會喜歡

清晰做夢者比一般人更具洞察力

《反榖》:邁入農耕付出的代價也許比想像中大

1976年,碧玉11歲時上聖誕特別節目的萌畫面

背叛電影的廣宣:非黑人、非同性戀、非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