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變了,詞彙還沒:關於語言單一歷史的迷思

語言沒有共享單一歷史,而是各層面沿不同的軌跡和速度發展。

 

  長久以來語言學家一直好奇,構成語言的各個層面(文法、形態、音韻、詞彙)是否源於單一歷史,又或者不同層面有不同過程?一項針對南島語系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語言沒有共享單一歷史,而是各層面沿不同的軌跡和速度發展,驅使文法與詞彙變化的因素也大不相同:文法變化更迅速,尤其是與其他不相關的語言接觸後,而詞彙則更能抵抗外在衝擊。

 

  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一種語言的文法結構隨時間演變得比詞彙還快,推翻過去長期認為文法保有更多語言歷史蹤跡的假設。團隊成員由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研究所、澳洲國立大學、牛津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的學者組成,他們將結果發表在十月份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研究比較了全部源於單一語系和地理區域的81種南島語言,將文法結構和詞彙數據庫製作成複雜的模型,並分析瞭解語言不同層面的變化速度與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塑造詞彙和文法的變化過程完全不同,平均來說文法結構比詞彙變化得快。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賽門‧葛林希爾(Simon Greenhill)解釋說:「我們發現基礎詞彙和語言文法之間的整體變化率有著明顯差距,文法結構變化更快,似乎容易受到鄰近語言的影響,而詞彙變化大多源於新的語言產生。」

 

文法結構變化更快,容易受到鄰近語言的影響,而詞彙變化大多源於新的語言產生。

 

  另一位研究作者史蒂芬‧萊文森(Stephen Levinson)評論說:「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由於過去許多人認為是文法使我們更深入瞭解語言歷史,而非詞彙。但仍然有值得留意的地方:我們將保守發展的詞彙與文法變化範圍進行比較,發現語系成員在島嶼殖民化過程中的變化方式並不尋常。不過很清楚的一點是,儘管它們都源於同一語系,但文法和詞彙變化的關聯並不緊密。因此觀察這兩種明顯差異,能提高人類重新構建語言歷史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某些文法結構之所以開始緩慢變化,是因為它往往細微到連使用語言的人都無意識的忽略,為什麼會這樣呢?當兩種語言相遇或是一種語言分歧為兩種語言時,講(某種)語言的人會強調或吸收一部份元素,以區別自己語言與其他語言的不同。然而,如果說的人沒有留意特定的文法結構(因為過於細微不夠明顯),那他們就不會去改變或者拿它作為識別語言的標記。因此當接觸到非常不同的外來語言時,它們也更容易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提到,雖然文法不會是檢視語言變化的最佳工具,但是將它與詞彙大型數據庫結合的計算方法,可以讓我們更深入觀察過去。另一位研究作者羅素‧格雷(Russell Gray)說:「我們發現的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是,這種方法或許能讓我們知道數千年前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在何時何地進行互動交流。」

 

 

圖片出處

Gustavo Peres@flickrjoel zobel@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為什麼厭世的時候有些食物感覺特別好吃

別找藉口了,你的腦並沒有因為步入中年而不管用

約翰,你想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困在大腦裡的人》

人類的普世之歌:研究顯示世界歌曲兼具獨特性與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