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社會不平等從媽媽開始?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陪伴孩子唱歌、說話和玩耍能有效縮減貧富之間的差距。

 

  貧困家庭的孩子出生便面臨極大劣勢,他們必須努力得到食物、住處和醫療衛生才能順利長大成人。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縮減貧童與富裕同儕之間的巨大差距:與他們唱歌、說話和玩耍。

 

  這些事聽起來或許沒什麼,但根據2012年巴西進行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當詢問母親(其中52%受過大學教育)認為對三歲以下兒童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時,只有19%的受訪者提到玩耍和散步,以及12%的受訪者選擇付出關懷的答案。

 

  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許多貧窮父母難以與孩童建立重要的情感聯繫,奠定子女學習、情緒控制與社交能力的基礎。致力於國際兒童健康的倫敦大學學院及西印度群島大學名譽退休教授薩利‧格蘭瑟姆-麥戈雷格(Sally Grantham-McGregor)表示:「貧窮父母專注於生存、疾病、飲食和醫療衛生等事,因此沒有時間與子女玩樂──因為相較之下它看似無關緊要。」

 

1970年代,格蘭瑟姆-麥戈雷格開始了「牙買加實驗」,目的是幫助牙買加首都京斯敦貧困家庭的兒童與母親。

 

  然而,與子女玩樂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格蘭瑟姆-麥戈雷格與研究同事耗費四十多年時間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牙買加實驗」,其結果顯示從孩子出生不久後,母親的支持能直接使他們受益。而富裕與貧窮兒童之間的發展差距,甚至可以在七個月大的嬰兒身上觀察出來。如果父母毫無作為,當孩子開始上學後,他們與同儕的差距只會越來越明顯,學校制度也會加劇差距。

 

  1970年代,格蘭瑟姆-麥戈雷格與克莉斯汀‧鮑威爾(Christine Powell)開始了這項研究計劃,目的是幫助牙買加首都京斯敦貧困家庭的兒童與母親。他們讓醫生和護士每週帶著玩具和書籍探望貧困家庭為期兩年,並協助和教導這些母親如何以更好的方法教育嬰兒,以及提高外界刺激與玩耍時間。

 

  研究結果發現,接受指導的母親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展現出顯著的正面發展,而且不只是短暫地影響。這些影響似乎隨時間波動:在七至八歲時,實驗組的平均智商並沒有高於對照組;到了十一至十二歲時,接受家庭訪問的孩童智商明顯高於對照組,可是行為或學習成績沒有顯著改善。

 

  但是,當研究人員在22年後再次評估時,他們發現這群孩子在閱讀、數學與常識測驗的得分更高,繼續求學的時間也更長。而且不太會表現出暴力行為,也不容易受憂鬱侵擾,以及擁有更好的社交能力。此外,他們的平均收入比對照組的孩子高出了25%。

 

貧窮影響了孩童多方面的發展,包括認知和學習表現,乃至身心健康、社交能力與情緒控制。

 

  牙買加實驗影響了許多國家對兒童早期發育的觀點和政策。巴西、瓜地馬拉、辛巴威、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孟加拉和印度等國皆以牙買加實驗為例,嘗試開辦家長輔導計畫。

 

  研究牙買加實驗長遠影響的經濟學家保羅‧格特勒(Paul Gertler)說:「我們若想消滅貧窮,最好的方法是從一開始著手。」研究顯示,貧窮影響了孩童多方面的發展,包括認知和學習表現,乃至身心健康、社交能力與情緒控制。格特勒認為與失業福利或其他社會福利計劃的成本相比,它更容易執行成本也更低。牙買加實驗也讓世界越來越接受這個事實:幫助貧窮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儘早著手,並給予母親及其家庭必要的支持。

 

 

圖片出處:Travis Modisette@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你拚命快跑,目的是為留在原地:紅皇后效應與《自由的窄廊》

父母人生遊戲的第二回合:破碎的夢想由子女來實現

台灣不值得更好的公民教育嗎?《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我始終想要的都是自由:《凝視瑪莉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