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電話了,瞧瞧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與研究助手觀察其中一個四面體風箏的飛行過程,攝於1908年。

 

  出生蘇格蘭的加拿大發明家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以改良電話使其實用化和商業化聞名,並在1876年率先申請到美國電話專利。除了電話以外,貝爾對空氣動力學也非常感興趣,企圖像萊特兄弟等航空先驅帶人類飛上天空,他花費數年時間研發「四面體風箏」(tetrahedral kite)並進行多次實驗,而所有過程都被一系列美麗的照片記錄下來。

 

  這些照片描繪貝爾和研究助理展示與測試多種不同形式的風箏,嘗試找出能擴展風箏體積又不會增加重量的方法。經過長時間實驗和研究,貝爾以四個等腰三角形組成金字塔形的「細胞單位」為基礎,將它們組合成巨大的複合結構彼此共享支撐節點和翼梁。

 

貝爾和研究助理展示與測試多種不同形式的風箏。

 

  複雜抽象的幾何結構彷彿是穿越時空而來的未來科技,照片呈現出不合時宜且不可思議的畫面。貝爾提供給《國家地理雜誌》的實驗照片更是如此,他為了強調結構線條與幾何形狀,特別將照片上的風箏框架描深描粗。

 

  貝爾從1898年開始進行四面體風箏實驗,最後發展出精細縝密的成品:它們以多個複合四面體組成,上面覆蓋褐紅色的絲綢,希望透過氣流飛向天空。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天鵝一號、二號和三號(因為從水中起飛),並在1907年至1912年的五年間反覆進行無人或載人的飛行實驗。

 

成功飛行的風箏。

 

  四面體風箏雖然穩定且容易飛行,但材質和結構卻不夠輕量,大量的結構翼梁讓本體相對較重,需要配合適度的強風才能順利飛行。隨著人們對風箏漸漸失去興趣,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也越來越成功,貝爾最終在1912年放棄了四面體風箏實驗。

 

  2012年,藝術家伊凡・莫里森(Ivan Morison)和海瑟・皮克(Heather Peak)以3D列印技術重現了貝爾發明的四面體風箏,他們採用輕型材料製造出23000個獨立零件,並成功讓風箏起飛飄揚於天空。

 

藝術家伊凡・莫里森和海瑟・皮克以3D列印技術重現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成功飛行的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為了強調結構線條與幾何形狀,貝爾特別將提供給《國家地理雜誌》照片的風箏框架描深描粗。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躺著一個人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貝爾的四面體風箏。

你可能會喜歡

拿破崙的英文課

太窮了,不如來投塞納河自盡:《This is莫內》

與連續殺人魔一起長大:《我的朋友達默》

大麻秘史:它的英文名字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