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鍾岳明:電影評審意見

個人觀點是影評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何寫出個人觀點與選題有絕對關聯。

 

文|鍾岳明(鏡週刊人物採訪記者,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電影類評審委員) 

 

「別人轉身離開的地方,常常是我觀影時的喜悅開始之處。」
──影評、導演 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電影評論是電影與觀眾間的橋樑,不只能為電影提出解釋與批評,也能為觀眾帶來更多觀影樂趣,更進一步,還能顛覆兩者既有的價值體系。

 

  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收件八十,影評水準超乎我意料的好,在我心中能作為佳作以上者有十來篇,幾位未來影評家隱然在其中。由於僧多粥少,三位評審各自考量下,最終只能以三人的交集來給獎。

 

  首獎的《2001太空漫遊》是引人入勝的深度影評,細膩分析電影中的符號與音樂,對應出導演的哲學意圖,讓原本沉緩安靜的電影顯得處處驚喜,名列三位評審前茅(更是其中一位的第一名),絕對實至名歸;沒能得獎的參賽者也毋須氣餒,評審各有所屬,我就針對這次徵獎稿件分幾部分討論,給未來的投稿者一點方向和建議。

 

  首先,文字流暢與文章結構是門面,能否用簡明流暢的語句傳達出評論要點是基本功夫,儘管評分占比極小(甚至不計分數),卻能決定讀者(當然包括評審)是否願意繼續讀下去,印象中《海上鋼琴師》、《熔爐》等篇,都有老練的文字能力,既沈穩且抒情。

 

  而投稿最忌出現錯別字,我甚至有看到因電腦選字造成的錯詞,讓文句顯得荒謬使人出戲。投稿前至少一次的校對,是不可疏忽的基本態度(和尊重),別因一兩個小bug葬送一篇文章。

 

  影評結構並無定法,但最好能包含:故事概述、個人觀點、美學呈現(形式)、核心思想(內容)、輿論迴響等,最好還能放入電影史脈絡中闡述。大多數影評都預設讀者看過該電影,而簡述故事的重要性,在於用精煉的幾句話勾勒出電影面貌,讓讀者重溫電影內容外,也讓沒看過電影的讀者,能從單純文字閱讀中獲得樂趣。

 

  我欣賞其中一位作者投稿的《赤裸》、《奪魂索》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等三篇,結構完整、論述清晰、層層推進,堪稱影評範本,即便沒看過電影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其次,個人觀點是影評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何寫出個人觀點與選題有絕對關聯,評論新片或經典,商業片或藝術片,都是抉擇考量。本次徵獎超過半數擇商業片評論,一般商業電影以大眾取向為主,往往有明確意圖和中心思想,如無法讀出導演弦外之音,或突破電影預設框架,容易讓影評變成心得感想或情感抒發,故有其難度。

 

  有趣的是,本次投稿評論的電影以《楚門的世界》六篇最多,反映出年輕一代對所處充斥攝影機、相機、手機的多螢幕時代有感,也意欲對此現狀進行反思和批評。獲佳選的《楚門的世界》,從電影中的偷窺、控制和壓迫,批判當前社會著迷的實境秀、網美美學和移民(難民)議題,將電影理論、社會學理論融合自身觀察,提出省思,深得我心。

 

  第三是電影美學和影像分析。電影是集合藝術,每個場景佈置的細節都有意圖,除整體美學形式外,若能針對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鏡頭做分析,闡釋導演的企圖及其完成度會更好。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一篇分別論述片中性格鮮明的角色功能,再詮釋電影裡大量的特寫鏡頭和光影色調變化,如何呈現出情緒飽滿的演員,並暗示劇情走向;也論剪接和影音分軌,表達出劇中家人間的溝通失效及障礙,電影最終藉形式上刻意的疲勞轟炸來符合故事內容,以此推論出輿論對電影的兩極評價,十分精彩。

 

  《鳥人》一篇則是透過演員本身和娛樂事業的雙層指涉,神話隱喻,評論者與作者的共謀及相輕,自我認同等多重面向層層解析,來詮釋導演頗具爭議的「一鏡到底」,雖然鏡頭分析篇幅不多,卻極有說服力,以上兩篇是我心中本次徵獎的遺珠。

 

  第四,寫影評的人必定是愛看電影的人,如能將電影放入電影史脈絡評論,更勝於比較其他藝術形式的文本,評審也能在這部分看出作者對影像閱讀的經驗厚度。《翹課天才》一篇梳理YA類型片的歷史脈絡及主題變異,最後再扣回台灣比較「小清新電影」的差異,頗具創見。

 

  第五,影評經常作為電影的補充,拜法國早期的《電影筆記》所賜,電影的觀看逐漸從美學層次,擴及到哲學、社會學、精神分析、政治意識型態、宗教神話、人類學、文學等理論,理論的運用除能豐富電影本身內涵,也可加深觀眾觀影的知識與思想。

 

  投稿的《蜘蛛女之吻》藉後殖民理論帶出「第三電影」;《奏鳴曲》運用結構主義和精神分析論導演創作的潛意識;《范保德》藉追尋父親影射台灣的國族認同;《V怪客》比較漫畫原著分析兩種文本的意識型態,各有精彩之處。

 

  最後,我特別喜歡能夠「超譯」的影評,也就是透過電影提供的線索,引發超出電影本身的思考。《非虛構寫作指南》一書提到:「好的評論應該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它撼動了原本不動如山的信念,強迫我們重新審視現狀。」(頁250)若用羅蘭巴特的話來說,就如照片中的「刺點」(punctum),既然是「點」,可能是多數人並無覺察的細節,由此提煉出能擾亂(顛覆)先前知識體系的觀點,喚醒讀者關注,這是有志於影評者都值得努力的方向。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你可能會喜歡

《何者》:可惜沒人像你看重自己一樣看重你

境遇不同,心意一樣:《紙花》

疏離式的崩塌美學:《她房間裡的雲》

《台北物語》絕對是名留史冊的反英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