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畫畫不只是專屬於藝術家的技能,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

 

  成年人面對白紙時經常這樣說:「我就是畫不出來。」人們似乎隨著年紀漸長,越來越擔心自己技巧不夠好而羞於畫畫,把畫畫這件事留給所謂的「藝術家」。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藝術與美國文化教授、設計史學家多德(D.B. Dowd)認為,人們一直把畫畫想得太複雜。他在新書《Stick Figures: Drawing as a Human Practice》裡指出,我們不該把紙上的塗鴉想成藝術創作,他說:「我們誤解了繪畫的意義,我們視它為專業技能,而不是個人能力。這種本質上的錯亂阻礙了我們對繪畫的理解,使它不被當成重要的學習工具。」

 

  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將繪畫錯誤理解為藝術。數世紀以來,學校將隨手塗鴉與藝術創作混為一談,將它們限制在「審美的牢籠」中。換句話說,畫畫不該著重在畫得好不好,而是畫畫的過程。它不只是專屬於藝術家的技能,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我們應該將畫畫視為觀察世界和學習的方式,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比方說在筆記本上畫出想法。

 

人們對繪畫的焦慮始於青春期,那時我們開始自我批判能否呈現出完美的繪畫能力。

 

  多德提到,人們對繪畫的焦慮始於青春期,那時我們開始自我批判能否呈現出完美的繪畫能力。他解釋說:「將『良好』的繪畫或幼稚的真實性連結在一起的自我意識是罪魁禍首。如果我們退一步看,把繪畫定義成象徵性的標記,那顯然所有人都會畫畫。舉凡圖表、地圖、塗鴉或笑臉圖案:這些都是繪畫!」

 

  事實上,畫畫有助於思考,更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科學家通常是狂熱的塗鴉愛好者,例如獲得菲爾德獎的數學家瑪麗安‧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在2014年的訪談表示:「畫畫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幫助我維持思考。我是個思考比較緩慢的人,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理清思路取得進展。」

 

  儘管我們不像米爾札哈尼需要解決雙曲幾何問題,但畫畫對日常事務也很有用處,無論是給予指示、紀錄會議內容、簡報輔助說明或列出購物清單,它都能促進我們深入觀察、分析思考和培養耐心。

 

  多德認為,人們不該過度依賴簡單的學習方法,雖然數位科技能夠方便立即地提供「知識」但也限制了我們,繪畫則能打破我們對所有事物的共同直覺,他提醒說:「當我們使用Google圖片搜尋——例如飛機——某個東西時,我們會得到同樣的現代定義結果,產生成千上萬張的商業客機圖片。這種一般的搜尋方式得出了狹隘結論,並阻礙我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繪畫的方法則恰恰相反:它是對任何事物的仔細觀察,昇華我們的感覺與經驗,從而使世界看起來變得更大,而不是縮小。」

 

「如果繪畫的目標在於探究與理解事物,它確實使我們變得更謙遜,因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多德經常批判平面設計產業過度仰賴數位繪圖工具的做法,他的想法並不是反對科技,他說:「我對科技本身並不反感——畢竟,鉛筆和紙張也是科技的一種。但與其他蒐集資訊的方式相比,畫畫更簡單也更直接。」

 

  把繪畫當成學習工具還有另一個原因:它能讓我們展現出更好的素養。多德說:「如果繪畫的目標在於探究與理解事物,它確實使我們變得更謙遜,因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所知甚少。」而繪畫必備的觀察力也同等豐富。他說:「畫畫讓我們放慢步調、培養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觀察本身即為對事物的尊重。」

 

  多德在著作的最後一章表明,他相信繪畫能夠塑造出更好的公民,因為它能訓練人們判斷證據和挑戰假設,他說:「這聽起來有點古怪,但我確信畫畫可以培養出更好的公民素養,觀察、探究與努力不懈的精神對我們有益。」他繼續說:「在這個被謊言與惡意淹沒的世界,這種個人意義構築而成的實踐形式顯得尤其重要。當我們仔細觀察與謹慎聆聽時,自然會把問題導回正義的面向,並思索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書籍資訊

Stick Figures: Drawing as a Human Practice》-D. B. Dowd,2018

 

你可能會喜歡

《六人行》謬誤:真實人生並不透明《解密陌生人》

雨後蒼穹:藝術中的彩虹

為什麼全世界的人都說OK?

馬兒心裡苦,但馬兒不說:《跟著福爾摩斯穿越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