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六幅畫有五幅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而其中一幅是機器人畫的。如果你分辨不出哪幅是人工智慧畫的也不用太灰心,因為你不是唯一一個。
這些作品是聖塔莫尼卡的人工智慧公司「GumGum」與羅格斯大學的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委託進行的實驗,研究者的目的不是回答機器能否模擬出人類的創作,而是它是否能模擬創作的過程。
畢竟,過程才是讓藝術專屬於人類的重點。對我們來說,藝術本身並不是目標,而是一種交流與分享經驗的方式。GumGum的行銷總監班‧普洛米恩(Ben Plomion)說:「機器不知道嬰兒早夭的痛苦,也不知道等待新專輯發行的感受。正因如此,我認為機器創作的藝術永遠不如人類的創作那麼豐富,但機器肯定能在創作過程中協助人類。」
參與實驗的六位藝術家皆以同一組二十世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集為靈感進行創作,而對維吉尼亞藝術家品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所開發的繪畫機器人「Cloudpainter」來說,畫集是訓練演算法的數據庫,使它能夠畫出一幅作品(上圖F)。它的作品與人們想像機器人會畫的幾何圖形和彩色線條截然不同,其漸層色彩與迷離線條令人驚艷且充滿了「人味」。
Cloudpainter與現代的許多自動化科技一樣需要人類介入,范‧阿爾曼負責製造機器人,並編寫一套控制輸出的程式。透過人機合作,Cloudpainter能相當精準地呈現現代自動化機器人的模樣。
人類與機器人的二元對立經常始於末日論者對機器的恐懼,但這個自動化科技案例更像是人機合作的賽博格(Cyborg),它能完成的任務也比任一方單獨進行的還多。無論機器人未來被應用在烹飪還是下棋,機器或許不會取代人類,反而是強化人類的能力。回到藝術,普洛米恩認為機器人能夠扮演虛擬助手的角色——為藝術家提供靈感,並執行背景著色或混合顏料等清單任務。他相信人類的創造力定義也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改變:如何更巧妙運用新工具,以及發展出新的創作模式。
無論你對此有何想法,藝術機器人已經真實存在。上個月,佳士得拍賣首次賣出一幅由人工智慧創作的藝術品,賣價約為一萬美元。其衍伸的問題包括未來由機器產生的藝術品,是否也需要一個特別的署名。
專攻人工智慧生成藝術程式的Gooogle工程師狄倫‧費里曼(Dylan Freedman)評論說:「完全不需人類介入的機器藝術創作還不存在,但是當它變成現實時,人類將不得不面對它是否也能稱作『藝術』的問題。」
參考報導:Qu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