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誤判別人在對你生氣嗎?錯在你爸媽身上

有些人雖然能正確解讀其他表情,但卻很難識別「沒有情緒」的中性表情。

 

  你是否總是誤判別人在對你生氣呢?如果不是的話很好,因為你不需要如此。但有些人雖然能正確解讀其他表情,但卻很難識別「沒有情緒」的中性表情。過去十幾年,心理學家一直試圖找出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

 

  2018年初發表在《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研究表明,一些在父母經常吵架環境中成長的人,沒有學會如何正確解讀父母的中性表情,科學家推測這些人可能花太多時間在觀察衝突的跡象,所以沒有學會如何解讀中性表情。

 

  佛蒙特大學發展心理學家、該研究作者愛麗絲‧舍默霍恩(Alice Schermerhorn)說:「憤怒的互動可能是他們躲進房間的跡象。相比之下,中性的互動沒有提供太多線索,孩子自然不會重視這種情況,也就沒有學會如何判讀它。」

 

  這些發現建立在先前的研究基礎上,過去的研究表明「憂鬱、焦慮和易怒會影響一個人對他人表情的解讀」。此外,童年曾遭受暴力、漠視或身體虐待的成年人,更容易在沒有敵意的環境中感受到敵意,進而形成不斷惡化的迴圈。喬治城大學社會與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阿比蓋爾‧馬許(Abigail Marsh)說:「假如你認為別人看起來很生氣,那你就會以憤怒的態度回應對方。」

 

在父母衝突頻繁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判讀快樂和憤怒的表現與其他孩子差不多,但「他們無法準確判斷沒有情緒的中性表情」。

 

  舍默霍恩博士感興趣的是另一個普遍問題:父母的衝突頻率是否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她對99名年齡介於9歲至11歲、與親生父母同住的孩童進行測試,受試孩童先填寫一份內容包括「我的父母吵架時非常生氣」等敘述的問卷,然後觀看一系列照片測試他們判讀情緒的能力。

 

  舍默霍恩最初假設在父母衝突頻繁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不擅長判斷快樂、憤怒和中性表情。但研究結果與她的假設相反,那些在父母衝突嚴重家庭成長的孩子,判讀快樂和憤怒的表現與其他孩子差不多,她說:「他們只是無法準確判斷沒有情緒的中性表情。」

 

  這項研究具有局限性:孩童看見的是同一名年輕白人演員所拍攝的情境照,但現實生活的表情是動態的,這也是許多相關研究受限的主因。例如該研究發現孩子誤判「沒有情緒」和「快樂」的頻率,與誤判「憤怒」的頻率一樣高,這個結果就與其他研究的結果不同。舍默霍恩提到,誤判表情的情況也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

 

  然而,該研究仍然支持其他研究普遍提出的論點:最需要良性互動的人,往往最難判讀他人表情。馬許博士說:「焦慮症的人很可能在沒有恐懼的環境感到恐懼,並將中性表情誤判為憤怒、恐懼或其他負面情緒。」與此類似的情況還包括憂鬱症,它會過濾掉快樂和幸福的情緒,同時放大悲傷或憤怒的跡象。

 

低眉與V字形眉毛的人即使沒有生氣,也很容易讓別人誤認為在生氣。

 

  好消息是,誤判情緒的狀況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改善。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臨床神經學家梅麗莎‧布羅特曼(Melissa Brotman)發現易怒的孩童更容易把中性表情視為敵意或恐懼,進而開發出一種幫助他們改善的治療方法。在一項小型的初期試點研究中,科學家利用電腦反應工具進行一個禮拜的訓練後,這些孩童不僅比較少將中性表情解讀為敵意,家長和臨床醫師也發現易怒的情況有顯著地改善。

 

  如果你是經常認為朋友和同事在對你生氣的成年人,那該怎麼做才好?舍默霍恩博士建議,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因為別人沒有表現明顯的正面情緒,就直接判讀它在傳達負面訊息」;此外,當你注意別人表情以為他在生氣時,很可能只是他的眉型讓你誤判。研究人員發現,低眉與V字形眉毛的人即使沒有生氣,也很容易讓別人誤認為在生氣。

 

參考報導:NYTIMES

你可能會喜歡

把色彩理論化的那個女人:瑪麗・佳德賽

當人類瀕臨滅亡的時候,殘暴的精神施虐者會活下來

馬諦斯的殖民凝視

不,你不需要整形,只需要自拍時把手機拿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