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發現平常溫良恭儉讓的男友在網路上竟然每則推文都是仇女言論,無法接受而提出分手,然後男友到線上討拍,這樣的情節層出不窮。問題是,到底哪個面貌才是男友的真心?我們的哪個部分才是真實的自己?科技作家亞歷山德拉‧薩謬爾(Alexandra Samuel)分析了男性傾向於在網路世界證明其男子氣概的社會結構。
瑞秋‧吉斯(Rachel Giese)在新書《男孩:成為男人意味著什麼》(Boys: What It Means to Become a Man)以「男性包廂」(Man Box)概念為基礎,將這個包廂描述為「對『成為男人』定義的共同態度和理解,以及這些想法帶來的結果」。一旦瞭解「男性包廂」的意思,就更容易理解傳統的男子氣概觀念從何而來,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影響男孩、男人和所有人。
我們每天上網都能看見這些影響:從購物網站區分男孩和女孩的玩具專區,一直到網路社團與論壇的性別紛爭,我們不斷面對存在已久的性別規範進入網路世界後,持續地被複製、固化甚至扭曲的情況。而像「#MeToo」運動、「#GamerGate」事件和美國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諾(Brett Kavanaugh)提名爭議爆發的時刻,網路也拿出一面特別殘酷的鏡子對著我們。
吉斯直指科技對21世紀男孩們的影響:「對許多男孩和男人而言,網路的某部分——尤其是遊戲領域——強化了男子氣概最糟糕的一面。」這進一步塑造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男孩們的觀感,她繼續寫道:「當話題談到男孩與學校時,一種對男孩一概而論的看法隨之出現。男孩就是焦躁不安、脾氣暴躁且沉迷電動;他們寧願打籃球也不讀書;他們更常出現在訓導室,而不是模範生名單。」
吉斯不是唯一一個認為電動遊戲對現代男孩產生關鍵影響的人,克里斯托‧西姆斯(Christo Sims)也在著作援引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具影響力的說法:「在現代的空間限制之下,流行的電動遊戲提供西方男孩一個封閉的環境吸收傳統的男子氣概觀念……對詹金斯來說,傳統男孩文化與現代遊戲文化的主要差別在於遊樂空間的改變:絕大部分的現代男孩不再可以像從前那樣,進到寬敞不受拘束的後院和樹林玩耍。詹金斯認為,電動遊戲給予現代男孩新的途徑,讓他們在受到空間限制的環境下吸納男子氣概的觀念。」
但電動遊戲不是當今科技定義或強化男子氣概的唯一方式。學者米娜克許‧達勒姆(Meenakshi Gigi Durham)曾在文章〈青少年、網路和性別政治〉(Adolescents, the Internet,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中,探討青少年與當時剛萌芽的網路互動議題。她在2001年的文章寫道:「男孩們最初選擇的網站,與異性戀慾望以及如何透過這份慾望來確立陽剛氣質有直接關係。他們透過宣揚對女性名人共同的性慾望,作為彼此之間達成一致的標誌,以此確立自己在男性群體中的地位。」
網路文化所製造的男子氣概,也不總是與現實世界的男子氣概相符。阿曼達‧芬巴赫(Amanda Fernbach)針對代表性科幻小說裡「崇尚/迷戀科技」的情節分析,顯示出男性在科技時代的焦慮,她寫道:「儘管網路空間動搖了既有的男子氣概呈現,但它也是讓男子氣概發揮更徹底的唯一地方。」
例如《駭客任務》(the Matrix)和《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這兩部被歸類在「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科幻故事,皆透過科技融合男人與機器來解決男子氣概的危機。正如芬巴赫所說:「賽博龐克的論述始於宅男的無能形象,對其進行改造和賦予力量。它公開展示缺乏傳統男子氣概的形象,否定書呆子不夠強壯的身體和笨拙行為,幻想著科技式男子氣概與駭客和賽博龐克的連結。」
如果賽博龐克為當代的男子氣概提供虛構技術的解決方案,那線上網路社群可能將這種解決方案帶進了真實生活。安德亞‧納格爾(Andrea Nagle)深入研究惡名昭彰的4chan論壇如何孕育出名為「Betas」的特定男性身份認同。
她解釋說:「『Beta』一詞是對典型『Alpha』男性的反諷。雖然Alpha在男性社群往往是那些有男人味、強壯愛運動的主流形象,但Beta認為自己在文化習慣方面較少佔主導地位、沉默寡言並痴迷某事……在男權網站和某些極客次文化中,『Beta』是常見的認同術語,既是歸屬感也是自嘲。」
納格爾對於Beta文化的觀察感到憂心,網路文化不僅只是複製傳統的男子氣概,而且還在科技時代迭代強化,她寫道:「人們很容易把Beta的崛起誤認為稚嫩,但在其他方面與傳統父權沒有區別的變異群體。然而,這種現象明顯帶有一種新型、由網路孕育而生的厭女印記。」
意識到網路在塑造當代男子氣概所扮演的角色開啟了干預的可能性,這些干預不僅是改變網路文化的性別角色,也是讓男子氣概本質產生更大的改變。除了強化傳統男子氣概的電動遊戲和網站外,網路還創造了打破「男性包廂」的新契機。吉斯寫道:「創造個人媒體的可能,讓那些自認不在主流規範或不符傳統男子氣概標準的男孩被看見。」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把握的機會,如果我們想對抗網路頻繁出現的仇女言論,就必須抓住這些重塑「男子氣概」的潛在機會。我們可以挑戰人們對於男子氣概的傳統理解,改變根深柢固的性別規範(比如對年輕白人男性科技能力的刻板印象),在網路創造嶄新、更開放的男子氣概,並讓「男性包廂」在虛擬世界漸漸死去。
參考報導:Jstor
圖片出處:Ed Ivanushkin@flickr、Fabrice Florin@flickr、Tina Leggio@flickr、Ben Smith@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