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還能更有錢:富家子弟如何在精英制度中更加出人頭地

富家子女總是可以在已經很精英的行業中,利用自己的既有優勢變得更出色。

 

  富家子女總是可以在已經很精英的行業中,利用自己的既有優勢變得更出色。過去五年,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社會學教授丹尼爾.勞倫森(Daniel Laurison)和山姆.傅利曼(Sam Friedman)研究英國勞動人口時發現驚人且一致的模式:勞工階層家庭出身的人不僅比出身富裕家庭的人更難擁有「精英工作」,甚至連在相同領域工作,他們也比富家子弟平均少賺將近16%的薪資。他們訪問高薪階層的建築師、電視製片人、演員和會計師後發現了一些「隱藏機制」,有利於那些原本就富有的人在精英行業裡,更加脫穎而出的工作文化。

 

  丹尼爾與山姆想探究這種現象,但統計分析只能得到有限的資訊。因此,他們深入現代職場的文化,在四個備受推崇的專業領域(電視廣播公司、跨國會計公司、建築事務所和各種自由工作者)中,與大約175名左右的工作者交談,並將研究成果寫成新書《階級天花板:為什麼享有特權是值得的?》(The Class Ceiling: Why It Pays to Be Privileged),揭露精英制度中不成文的辦公室行為標準和非正式的職業晉升制度,是如何讓本來就在富裕環境中長大的人受益。

 

「爸媽銀行」:指某些大學生畢業後還有父母提供金援,以緩衝日常支出的現象。

 

  大部分人普遍認為孩子18歲成年後就會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階級出身不會是影響日後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但丹尼爾和山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在新書中提到了一個名詞:「爸媽銀行」,意指某些大學生畢業後還有父母提供金援,以緩衝日常支出的現象。

 

  例如對懷抱戲劇夢想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條充滿變因且艱辛的路,很多人在初期幾乎難以單憑表演維生。然而,如果有個可以依靠的父母,那他們就能更全心且不顧一切地追求夢想,而不需要額外找一份能負擔生活費的全職工作。

 

  這是最明顯的例子,但還有更多其他運用父母資源的方式能改變職業生涯。以英國為例,許多人選擇到倫敦工作除了平均薪資較高以外,還包括擁有更多發展機會。但居住在倫敦的成本也相對昂貴,因此許多住在倫敦的人都得透過父母資助,才能負擔起買房子的頭期款或房租費用。

 

無薪或低薪實習是許多高社會地位和高收入職業的入門關鍵。

 

  另一種透過父母幫助能產生極大影響的地方就是無薪或低薪實習,這是許多高社會地位和高收入職業的入門關鍵。在丹尼爾與山姆研究的會計師事務所中,某些高階主管會以「贊助關係」的形式,非正式地將年輕員工納入自己的麾下,並且協助他們在公司內部升職,他們稱其為「人才候選圖表」。雖然很多人認為他們幫助年輕同事是為了發掘人才,但他們也反思說:「我對那個人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使我想起年輕的自己。」

 

  這樣的現象在社會學被稱為「同質性」,人們總是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有相同生活經驗的人,更能贏得上司的好感,例如談論滑雪或去巴哈馬群島度假的經驗來拉近彼此關係。根據丹尼爾和山姆的研究發現,出身貧寒、勞工階層,以及女性和有色人種由於缺乏同質性,在精英制度的工作體系中明顯較為吃虧。

 

  在電視製作公司的職場文化中,丹尼爾與山姆則發現另一種現象。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電視產業工作者普遍不像一般上班族那樣穿西裝打領帶,而是穿著各式休閒時尚的服飾,然而,隱約之間人們還是有種默契,知道該穿什麼或不該穿什麼出現。研究裡一位來自勞工階層背景的黑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離職,因為他總是穿著運動服現身,讓他顯得特別突兀。在這類職場中有許多不成文規則,雖然不明顯但有些人好像就是知道。

 

人們總是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有相同生活經驗的人更能贏得上司的好感。

 

  許多依靠精英制度成功的人,往往想證明自己天賦異稟,而對自身擁有的先天資源卻選擇輕描淡寫帶過。他們通常很難接受有很多人跟他們一樣聰明有才華,但因為面臨的障礙太多,沒辦法獲得同樣的成就。畢竟幾乎每個人都只想說一個自己很成功的故事,而審視自己擁有的先天特權有種「不勞而獲」的感覺,似乎等同於承認「我其實很廢」的意思。

 

  丹尼爾說:「從某方面來說,如果獲得教育和工作機會在種族和社會階級方面不平等,你就不可能在許多擁有聲望或排他性的精英職業中得到平等。這其中牽扯的相關議題,可能已經遠超過單一間公司所能解決的範疇。」但公司確實可以做些事情來改變現狀,例如不要排斥嘗試雇用那些種族、性別、出身階級和其他方面不同於現有員工的人。

 

 參考報導:Atlantic

 

你可能會喜歡

《簡愛》不是你想的那種浪漫小說

時尚法醫學:內衣如何幫助偵破兇殺案

為什麼少見黑人游泳健將?泳池的種族隔離歷史

運動好處多,除非你的工作內容就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