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納粹的時候要做什麼?她畫了784幅畫

 

「我的生活開始了...當我發現我是家族裡唯一沒自殺的人,我感覺整個世界對我敞開,無窮無盡的恐怖。」

─夏洛特‧薩洛蒙的信

 

猶太裔德國藝術家夏洛特‧薩洛蒙在躲避納粹追捕期間,創作了一系列共784幅畫作。 

文|Emma Parker 

 

  1940年至1942年間,年輕的猶太裔德國藝術家夏洛特‧薩洛蒙(Charlotte Salomon)在躲避納粹追捕期間,創作了一系列共784幅畫作。她為這個系列取了一個簡單明確的名字:《人生?如戲?》(Leben? oder Theater?)。從現代角度來看,薩洛蒙的畫作可說是當代圖文小說的先驅,以文字和圖像敘述一個複雜的故事。

 

  這些連環圖像講述一個家族的歷史,圍繞在主角夏洛特‧肯(Charlotte Kann)身上,也就是半自傳體的薩洛蒙本人。故事記錄了夏洛特身為藝術家的發展、對抗發瘋和她的初戀,而這一切都在日趨暴力的納粹政權之下進行。

 

  許多畫面被分割為密集的網格與版塊,其結構和排列方式令人聯想到現代漫畫。細緻的人物穿梭在分割的繪畫和場景,敘述與組織故事的進展。

 

這些連環圖像講述一個家族的歷史,圍繞在主角夏洛特‧肯身上,也就是半自傳體的薩洛蒙本人。

 

  《人生?如戲?》的核心探討了是否要自殺的問題。在開頭的幾個場景中,我們看見夏洛特父母艾伯特(Albert)和法蘭茲卡(Franziska)的新婚之夜,以及夏洛特出生的喜訊。然而,她的母親法蘭茲卡隨即陷入了憂鬱。

 

  儘管進行醫療干預,法蘭茲卡最終還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剛開始年輕的夏洛特被蒙在鼓裡並不知道實情,但後來她自己發現了母親的死因,以及家族長年的精神疾病史。在40多幅畫後夏洛特目睹了外祖母自殺,她坐在一扇敞開的窗戶旁,在火紅色的背景下祈禱著:「親愛的上帝,請不要讓我發瘋。」

 

  不只是敘述使用圖像讓《人生?如戲?》聯想到現代漫畫,薩洛蒙還以透明膠帶為200多幅繪畫貼上文字。文字與圖像合為一體,形成生動的圖文敘述,講述著一段生命交織的真實故事。

 

法蘭茲卡日漸加劇的憂鬱傾向,以及家人與日俱增的擔憂。

 

  跟現代漫畫一樣,圖像之間的留白也很重要。這在描繪母親法蘭茲卡自殺的三幅畫中展現得最為明顯:第一幅畫在一張紙上畫出一系列圖像,表現法蘭茲卡日漸加劇的憂鬱傾向,以及家人與日俱增的擔憂。

 

我們看見法蘭茲卡起身打開窗戶,而左下方只剩下一隻懸空的腳。

 

  隨後法蘭茲卡被「護士嚴加看管」。但在接下來的一幅畫,有如無可避免的命運般,護士告知他們:「我只是離開──法蘭茲卡跳出了窗外──房間一下子。」法蘭茲卡就在破折號之間自殺了。夏洛特運用句子的停頓──畫中為護士稍不注意──表達母親一瞬間跳出了窗戶。

 

法蘭茲卡墜落後從手臂下滲出一灘鮮紅血跡,暗示她受到了致命的傷害。

 

  這個單一的繪畫被分割為多個版塊,我們看見法蘭茲卡起身打開窗戶,而左下方只剩下一隻懸空的腳。第三張繪畫是法蘭茲卡墜落後的描繪,從手臂下滲出的一灘鮮紅血跡,暗示她受到了致命的傷害。

 

夏洛特(中)與祖父母合影。

 

  我們可以從場景轉移猜測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想像法蘭茲卡走到窗邊,墜入黑暗深淵,倒在下方的人行道上。漫畫理論家斯科特·麥克克勞德(Scott McCloud)在《理解漫畫》(Understanding Comics)解釋說:我們在圖像敘事間隔中閱讀,然後將圖像彼此連接成順序,進而想像整個故事的脈絡。

 

  《人生?如戲?》不僅是關於死亡與絕望,更是講述最黑暗的時代中一個希望與創意的故事。夏洛特所面臨的選擇是跟隨母親和外祖母跳出窗外,還是以自我再現的激進方式「重新打造自己的世界」。儘管她仍可能步入後塵,但她選擇了好好活下去。

 

  薩洛蒙在26歲時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她的事蹟也幾乎被抹去。薩洛蒙去世不久前,她將畫作委託給一個朋友,拜託他藏好作品不被納粹銷毀。在一張畫中,夏洛特的情人宣稱:「孩子,你知道嗎?你的繪畫非常棒。」接著預言:「總有一天,世人會看見我們倆。」他的預言在多年後應驗了。

 

《人生?如戲?》扉頁。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你可能會喜歡

《名畫的控訴》:歷史真相與記憶創痕交織的正義旅程(2015)

孤獨者的自我逃避──徐四金《鴿子》

雙贏局面不過只是騙人話術,社會改革一定會產生輸家

呃,可是我們不喜歡貓:英格蘭的第一次貓展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