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透過電腦操縱的那個自我稱為Avatar?

濕婆與毗濕奴。

 

  多年來,遊戲玩家將自己在遊戲內的形象稱之為「avatar」(化身)。這些虛擬化身以任何形式呈現,而玩家也對外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自1970年代最早的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例如《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發行以來,依照個人喜好塑造角色形象的概念就成為電玩遊戲的一部分,而現代遊戲更賦予了玩家近乎無限的選擇來自訂角色。

 

  今天,無論是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角色扮演遊戲還是沙盒遊戲,成千上萬的遊戲玩家都能驕傲地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化身」。然而,這個字最早只是某些小眾遊戲中的術語,但逐漸演變為一個專有名詞,形容人們在網路世界裡的自我視覺形象。

 

  到了1990年代,一名科幻小說家使用「avatar」形容他對虛擬實境網路的想像,這個字正式踏入了文學領域,並促成許多改編概念,例如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阿凡達》(Avatar)和《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從那時起,「avatar」已經等同於人們在網路世界的自我描述。

 

  然而,雖然是遊戲玩家最先使用這個字,並廣泛傳播到現代文化,但這個字最早原本是用於宗教場合。

 

  「avatar」並不是玩家自創字,而是源於梵語的「avatarana」,意思為「血緣」。這個字於1784年首次出現在英語中,意思是神的現世化身,正如印度神話裡的毗濕奴(Vishnu)。但後來是一位立志成為遊戲開發者的《龍與地下城》粉絲,在遊戲社群裡大力推廣與使用才開始廣為流傳。

 

毗濕奴的十大化身。

 

  理查‧蓋瑞特(Richard Garriott)是遊戲軟體公司「Origin Systems」的四位創辦人之一,也是開放世界角色扮演(RPG)系列遊戲《創世紀》(Ultima)的開發者。《創世紀》系列的靈感來自於經典桌遊,而客製化是遊戲吸不吸引人的關鍵點,因此蓋瑞特不斷努力在每一部系列增加更多的屬性與角色細節。

 

  為《創世紀四:天人合一》(Ultima IV)發行準備時,蓋瑞特閱讀了許多歷史資料,希望從中找尋「倫理困境與道德悖論」的靈感。就在那時,他打開了印度教的宗教典籍《吠陀經》(Vedas)並偶然看到「avatar」的概念,他很驚訝它與即將發行的《創世紀四:天人合一》的概念如此契合。

 

  他在一次訪談中說:「《創世紀四:天人合一》是一款我希望玩家可以回應我所說的『倫理困境與道德悖論』的遊戲。在進行有關美德與倫理的研究時…為了尋找倫理寓言或道德哲學時,我從很多印度教經典看見『avatar』這個字的概念,也就是神來到人類世界的化身。這太完美,因為我就是想在我虛構的世界裡考驗玩家的心靈。」

 

  在1997年以前,「Origin Systems」甚至擁有「avatar」這個字的商標權,但在《創世紀四:天人合一》發行一年後,一個完全獨立的遊戲社群開始把遊戲內玩家控制角色稱之為「avatar」。

 

《創世紀四:天人合一》遊戲畫面。

 

  盧卡斯影業遊戲公司早期的大型多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Habitat》由蘭迪‧範默(Randy Farmer)和切普‧莫寧斯塔(Chip Morningstar)所開發,他們的命名習慣和蓋瑞特很相似,但是他們並沒有在遊戲標題使用「avatars」,而是以它指代遊戲內的角色。

 

  範默在2008年受訪時表示:「切普想出了『avatar』這個字。那時候還沒有網路,你必須用室內電話撥打一個號碼,然後透過一條電話線進入遊戲。『avatar』在網路世界是神的化身,也就是玩家。我們很喜歡木偶師操控木偶的概念,只是玩家不是用線來控制,而是一條電話線。」

 

多人連線角色扮演遊戲《Habitat》畫面。

 

  由於兩款熱門角色扮演遊戲都使用「avatar」來指代遊戲內的角色,這個字在遊戲社群變得家喻戶曉。而科幻作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的賽博龐克(cyberpunk)小說《潰雪》(Snow Crash)中使用「avatar」,無意間讓它在通俗小說界盛行。

 

  史蒂文森在這本書裡想像一個以虛擬實境為基礎、以網路連結全球人類的世界,他稱之為「虛擬宇宙」(metaverse)。在虛擬宇宙裡的人們,可以透過自己的數位形象進行互動,而他稱其為「avatar」。

 

  史蒂文森在小說謝辭裡提到,他是在「《潰雪》初版發行後才知道《Habitat》這個遊戲」。這本小說在科幻文學界極具影響力,甚至預言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一些技術,例如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當然,它也讓「avatar」成為了「虛擬化身」的同義詞。偶然的運氣加上遊戲的介入,「avatars」從此成為人們在網路世界交流與表現自我的同義詞。

 

《創世紀四:天人合一》與《潰雪》封面。

 

 

原文出處:Inverse

 

你可能會喜歡

1921年沒網路,卻有謎因

真的,不嘆氣就會死

人們擔憂合成器會毀了音樂的時候

1973年,麻省理工學院電腦預測人類文明將於2040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