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瀕臨滅亡的時候,殘暴的精神施虐者會活下來

「人類是宇宙的榮耀,也是宇宙的敗類。」

 

  我們大多能理解出於復仇或自衛的反擊,但當有人傷害手無寸鐵的無辜之人時,我們會問:「你怎能做出這種事情?」

 

  1658年,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說:「人類是宇宙的榮耀,也是宇宙的敗類。」這句話仍然適用:我們愛,我們也恨;我們互助,我們也彼此傷害;我們伸出援手,也用刀捅向對方。

 

  人類行事通常是為了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對多數人來說,傷害別人讓我們感受到對方的痛苦,而我們不喜歡這種感覺。這表明當一個人傷害無辜有兩種原因——他們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或者他們喜歡看別人受苦。施虐者從傷害或羞辱他人獲得快樂,也比常人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他們享受其中,而且不會停止直到結束(被抓或死亡)。

 

  人們經常把施虐傾向與殺人犯連結。然而,還有一種不那麼極端、更為普遍日常的施虐現象。施虐者以傷害別人或看別人受苦為樂,他們更可能喜歡血腥電影、熱愛打鬥刺激、覺得折磨很有趣。這些人雖然罕見,但也不是那麼罕見:研究表明,大約6%的大學生承認能從傷害他人獲得快樂。

 

  日常的施虐者有可能是網路酸民或學校惡霸,他們在線上遊戲中很容易成為「挑釁者」,為了讓別人難受而刻意破壞遊戲體驗。日常的施虐者往往受暴力遊戲吸引,而他們玩得越多也會變得越殘忍。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是施虐者的真正原因。一些人猜測施虐者是一種適應,幫助人類在狩獵時更能捕殺動物,也有些人認為它有助於人們奪取權力。

 

  與普通施虐者不同的是,精神病態的施虐者傷害無辜不僅因為從中得到快樂,他們還有其他想得到的東西,如果傷害別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們就會這麽做。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不太會感受到憐憫、自責或恐懼的情緒,儘管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並不會因為別人的感覺而受到影響。

 

  這是一種極度危險的能力。幾千年來,人類已經馴化了自己,大多數人並不會無緣無故傷害別人,即使真的傷害、折磨或謀殺別人也會被這種經歷所困擾。然而,精神病態則是推動一個人無故施暴的重要因素。

 

  雖然可以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表情或與之短暫互動對精神病態進行評估,但遺憾的是精神病態者也知道這點,因此他們經常特地打扮用衣著和舉止掩飾,並盡力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慶幸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精神病態的特質,只有0.5%的人被診斷為精神病態,約8%的男性囚犯和2%的女性囚犯為精神病態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態者都很危險。反社會的精神病態者可能從毒品或危險活動尋求刺激,但親社會的精神病態者會大膽追尋新奇的想法,藉由過程的刺激滿足自我。他們的創意塑造出更美好的社會,親社會的精神病態者為人類改變世界。數學家艾瑞克‧溫斯坦(Eric Weinstein)曾說,這個社會通常都是一些「不討喜的人推動創新」。因此,如果身處的環境支持創新思想,那不討喜與創意的關聯就顯得沒那麼緊密。

 

  此外,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是施虐者的真正原因。一些人猜測施虐者是一種適應(在生理或行為等層面得到適合在特定環境生存的特徵),幫助人類在狩獵時更能捕殺動物,也有些人認為它有助於人們奪取權力。施虐傾向和精神病態與其他特質有關,例如自戀和馬基雅維利主義。這些特質合在一起被稱作「人格的黑暗因素」,簡稱為「因素D」。這些特質中有很大的遺傳成分。所以有些人可能生來就是如此,也可能是高因素D的父母透過虐待孩子的方式將特質傳給後代。

 

當社會分崩離析,我們才會看見,他們在絕境中具有多麼卓越的競爭力──只是是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

 

  義大利哲學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曾說:「製造混亂的是時代,而不是人類。」與此一致的是,神經科學表明施虐很可能是一種生存策略,並在艱困的環境下觸發。當食物短缺時,我們的神經遞質血清素濃度就會下降,而我們也更願意傷害別人,因為傷害變成一件相對愉悅的事情。

 

  精神病態也可能是一種適應。一些研究表明,較高的精神病態程度與較高的生育能力相關。不過也有其他完全相反的研究結果,原因可能在於精神病態者只有在惡劣的環境之下才具有生育優勢。事實上,精神病態者可以在不穩定且競爭激烈的世界中茁壯。精神病態者的心理特質使他們容易成為操控者,衝動和無所畏懼的性格讓他們更願意承擔風險謀取利益。

 

  為什麼人類會做出殘酷而且有害的事情?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人類的某些體制(例如戰爭和軍隊)需要遊走於精神病態與正常之間的人格特質才能延續。奉命開槍會讓善良溫和的人永遠留下陰影,但殘酷冷漠的人不會受到自己所作所為那麼大的影響。這解釋了許多連續殺人犯都曾試圖加入警方或者軍隊,他們其實是試著在合法狀態之下展現他們的「長處」,直到無法成功才轉而以違法的方式展現。

 

  因此,精神病態或者具有施虐傾向的人本身,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在安定公平的社會,他們大多能表現得正常,甚至有所貢獻;當社會分崩離析,我們才會看見,他們在絕境中具有多麼卓越的競爭力──只是是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

 

 

參考資料

theconversation

你可能會喜歡

《浴血黑幫》其實是關於與創傷症候群共存的故事

莎士比亞劇中人物的74種死法

311海嘯之魂與災難的社會學:《未解之謎》

我們真的必須談談:《凱文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