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婆婆的誕生與19世紀性別戰爭

聖誕老人住在北極的生活:他養了一群馴鹿,手下有許多小精靈,當然還有妻子「聖誕老婆婆」陪伴。圖為1919年的明信片。

 

  直到1866為止,創作者筆下的聖誕老人都還是個勤於親手製作玩具的單身漢。但到了1880年代,聖誕節已經轉型成中產階級家庭團聚的重大時刻,女性負責大量的烹飪、採購禮物、包裝、裝飾房間等家務,沒有男人的幫忙。她們開始感到憤慨:「這麼多的禮物,聖誕老人最好是可以一個人包完啦!」

 

  我們都知道聖誕老人住在北極的生活:他養了一群馴鹿,手下有許多小精靈,當然還有妻子「聖誕老婆婆」陪伴。正如藝術歷史學家凱蘿‧安‧瑪琳(Karal Ann Marling)寫道,在人們知道聖誕老人有妻子以前的數十年,他早已是聖誕節的代表性人物。

 

  聖尼古拉是聖誕老人的原型,但現代的聖誕老人形象始於克萊門特‧克拉克‧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於1823年寫的詩《聖尼古拉的造訪》(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在這首詩中,摩爾描述了聖誕老人有圓滾滾的大肚子、炯炯有神的雙眼和背著一大袋玩具。但瑪琳在書中提到,摩爾並沒有透露聖誕老人在平安夜以外的生活。

 

  1866年,漫畫家湯瑪斯‧納斯特(Thomas Nast)補全了聖誕老人空白的生活樣貌,他繪出住在北極的聖誕老人縫製洋娃娃衣服、修剪樹木,並透過望遠鏡觀察全世界的孩子,此時納斯特筆下的聖誕老人還是個單身漢。

 

《聖誕老婆婆的雪橇之旅》(Goody Santa Claus on a Sleigh Ride)插圖。

 

  直到1880年代,美國雜誌開始刊登聖誕老人的故事,情況也有所轉變。1881年,瑪格麗特‧艾丁格(Margaret Eytinge)為兒童雜誌《Harper’s Young People》撰寫了一篇文章,裡面描述胖乎乎的聖誕老人與親切和藹的妻子在北極監督烘焙和糖果的製作過程。在接下來幾年,各個雜誌紛紛採用了這個版本的故事,聖誕老婆婆也應運而生。1889年,美國作家凱薩琳‧李‧貝茲(Katharine Lee Bates)出版了《聖誕老婆婆的雪橇之旅》(Goody Santa Claus on a Sleigh Ride)一書;小說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則在一篇雜誌故事中,描述了聖誕老婆婆在家等待丈夫完成平安夜的任務。

 

  聖誕老婆婆誕生在維多利亞時代末期並非巧合,瑪琳寫道:「1880年代出現的聖誕老婆婆反映了為雜誌寫稿的女性某部分的不滿。美好的聖誕節看似只需要聖誕老人就能實現?她們對此感到憤慨:他最好是可以一個人做到。」

 

歌蒂韓在《The Christmas Chronicles 2》中飾演聖誕老婆婆。

 

  此時,美國中產階級白人的聖誕節已經從狂歡慶典轉型為家庭團聚的溫馨節日。女性開始拿薄紙包裝禮物,以別針或絲帶固定,再用冬青樹枝裝飾。受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影響,她們也開始鑽研聖誕節的經典甜點「聖誕布丁」食譜。

 

  聖誕節成了性別戰爭的導火線,1910年,《Good Housekeeping》雜誌發表了男性對聖誕節的意見,包括這樣的抱怨:「冬青枝!漂亮的標籤!男人才不喜歡用薄紙、絲帶或金屬絲『包裝』的禮物。」雜誌封面將男性描繪成笨拙無能的消費者,不然就是描繪專橫跋扈的女強人,拉著丈夫在百貨商店裡購物。

 

  有鑑於那個時代採購與家務幾乎都全是按性別劃分成「女主內」的工作,即使聖誕老人一肩扛起「男主外」的責任,一個人負責所有送貨的工作與指揮小精靈趕工,但如果沒有聖誕老婆婆的幫忙,他根本無暇打理好一個舒適的家。他必須要有個配偶,似乎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原文出處:Jstor

 

你可能會喜歡

沒有性別的先知

一兼二顧?七喜汽水配方曾經含有治療躁鬱症的藥物

三百年後重新看見她:隱居的生物學家梅里安

Rock Christmas!搖滾歌手的聖誕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