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與孤獨以相似的方式點亮大腦

「渴望陪伴」或許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身體需求與社會需求在大腦層次中運作的方式非常近似。 

 

  當我們失去所愛之人或長期無法與人接觸時,通常會以身體疼痛的形式體現出來——例如腸胃出問題或者胸口悶。但是,社交互動真的是人類的核心需求嗎?抑或者這種感覺只是我們想像虛構出來的?

 

  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關於社交必要性的實證證據。證據表明,人類渴望社交如同渴望食物。與此同時,飢餓(身體需求)與孤獨(社會需求)在大腦層次的運作方式非常相近,它們以類似的方式啟動大腦活動。

 

  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共同作者利維亞‧托莫娃(Livia Tomova)說:「在人類大腦的『動機中心』裡,飢餓和孤獨看起來非常相似,這表明『與人連結』的社會需求很可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對人們來說,『注意自己有多少社交接觸』尤其重要,並意識到孤獨和隔離正在影響他們的大腦。」

 

禁食後,人們都感到飢餓;同樣地在單獨隔離後,人們都感到孤獨,極度渴望社交。

 

  為了確定孤獨與飢餓對大腦的影響,研究團隊召集了40名18至40歲之間、身體健康、平時有社交活動的成年參與者。每位參與者都完成了兩次單獨隔離10小時的實驗:第一次實驗參與者被完全隔離,禁止進行現實或網路的社交行為,不能使用電話、沒有社群媒體,也無法面對面接觸;第二次實驗每位參與者都必須禁食,他們在10小時之內只能喝水,不能吃任何食物或高熱量飲料。

 

  在每一個階段結束後,參與者會觀看社交活動、食物或鮮花的圖片,同時以功能性磁振造影儀器對其大腦進行掃描。志願者也會自述他們經歷的孤獨感、對食物的渴望,以及對社交的渴望。

 

  不出所料,當人們被迫禁食時,對食物的渴望會激增。禁食後,人們都感到飢餓;同樣地在單獨隔離後,人們都感到孤獨,極度渴望社交。即使隔離持續的時間沒有很長,而且參與者也確切知道何時會結束,但情況依然如此,研究團隊寫道:「儘管在自願情況下,獨處能讓人放鬆、恢復活力,但被外力強迫的隔離反而令人生厭。」

 

「孤獨跟飢餓一樣都會向個體發出信號,表明缺少了某種東西,必須立刻採取行動補足。」

 

  科學家分析功能性磁振造影的掃描結果時,他們發現在中腦區域的黑質與腹側被蓋區(SN/VTA)在單獨隔離後對社交圖片,以及禁食後對食物圖片表現出更強烈的反應。這塊大腦區域與獎勵和新奇的反應相關,這些反應也與多巴胺相關的大腦活動一致。

 

  在此之前,這種現象只有在動物身上觀察到,這項研究把「社會穩態」(social homeostasis)的概念從動物擴展延伸到人類,托莫娃補充說:「它為這個觀點提供了實證證據:即孤獨跟飢餓一樣都會向個體發出信號,表明缺少了某種東西,必須立刻採取行動補足。」

 

  研究團隊接下來感興趣的是探究哪些積極的社交活動,以及需要多少程度才能滿足人類的社會需求,進而消除神經渴望的反應。在「孤獨流行病」盛行的現代社會,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托莫娃說:「目前由於疫情的隔離和封城措施,凸顯出一個其實已經存在多年的問題——在全世界的現代社會中,感到孤獨的人數正在增加。」有些人把原因歸咎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興起;但也有人反對認為,社群媒體活動讓人感覺與其他人更緊密連結,而不是更少。還需要更多研究確定「孤獨流行病」的病因與治療方法,但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孤獨是一種正常且普遍的感受,它跟所有情緒一樣都只是暫時的。

 

 

原文出處:Inverse

 

你可能會喜歡

腦筋不清楚嗎?你可能缺水了

滑手機時間長短跟青少年心理健康無關

自製你的中世紀掛毯

你也能當名偵探:像福爾摩斯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