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的大腦跟別人不一樣

打鼓具有治療價值,能為情緒與身體帶來好處,甚至還能影響旁人。

 

  雖然鼓手在樂團中通常不是那麼耀眼,但科學證明鼓手比別人有優勢:他們的大腦與別人不一樣,擁有罕見且與生俱來的解決問題與改變旁人的能力。

 

  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發現,「智商和算節拍」與大腦一部分的解決問題能力有關。研究團隊讓鼓手演奏各種不同節拍,接著讓他們做60道題目的簡易智商測驗,結果發現分數越高的鼓手,也更能維持穩定的節拍。

 

  神經科學家大衛・依格曼(David Eagleman)在音樂家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的工作室與多位專業鼓手進行實驗時發現了這點,伊諾曾提出鼓手具備獨特心理構成的假設,結果證明伊諾是對的。鼓手的大腦確實與其他人不一樣,依格曼的實驗結果表明,「專業鼓手的算拍能力與受試者之間存在巨大的統計學差異」,他說:「現在我們知道兩者在生理構造上有些不同。」

 

  鼓手的算拍能力使他們更能直觀地理解周遭的節奏模式,儘管這樣的差異對他們來說可能很煩──就像在一個永遠走音的世界擁有絕對音感那樣痛苦。但打鼓其實具有治療價值,還能為情緒與身體帶來好處。

 

科學家推測,打鼓可能是凝聚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關鍵,共享節奏或許是人類社會演化時必備的一種行為。

 

  在研究節奏對大腦的影響時,科學家發現具備穩定的節奏感其實能改善認知功能。華盛頓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對學生使用有節奏的光與聲音治療,結果發現學生的成績都進步了。德州大學醫學部的科學家對一組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和中學男孩使用類似方法,結果發現這種療法的效果與利他能相似,男孩們的智商測驗分數持續進步。

 

  此外,當鼓手把穩定的節奏(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能力)帶進群體時,也會為旁人帶來益處。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當人們與鼓手共同演奏時(這種刺激只能透過實際演奏音樂,而不是聽音樂),幸福程度與忍痛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人們的合作意願也更高。根據這一點科學家推測,打鼓可能是凝聚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關鍵,共享節奏或許是人類社會演化時必備的一種行為。

 

  打鼓是人類的天性,許多現代音樂已逐漸轉向更精準的電子鼓機,而不是讓鼓手親自打節奏。但事實證明,我們通常認為的「錯誤」,其實只是人類對節拍的一種特殊感覺: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鼓手打鼓時利用的是不同的內在時鐘,它呈現波狀移動,而不是像真正的時鐘線性移動。它們與人類的腦電波、睡眠時的心率,甚至在貓的聽覺神經活動中發現的先天節律相符。因此,當人類鼓手在演奏時,他們或許是找到了人體的節奏。

 

延伸閱讀 

The Possibilian(The New Yorker)

你可能會喜歡

比你更懂什麼長相可以吸引到你的AI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電影沒有告訴你的事

從恐龍到羅榭思夫人的跳蚤:《非凡物種》

四千年前學生的寫字板,上面還有老師的紅筆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