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核心是寫論文:科學家有條不紊地把自己研究的每一件事詳細地寫進論文,仔細說明研究過程與引用其他論文。論文一旦寫完,通常會交給特定領域的科學期刊或學術出版物,接著由期刊編輯組織同行評審組成的團隊,挑選特定領域專家來閱讀與評論投稿的論文。如果論文順利通過,作者在收到審查人的評論後會做出適當修改,然後才發表在期刊上。
全世界每年出產許多科學論文,每年估計約有180萬篇論文發表在28,000種期刊上,但這些論文有誰會讀完?根據2007年的研究顯示:很少人,超過一半的學術論文只有作者、審查人與期刊編輯看過,它們發表後就再也沒有人閱讀。
在2007年的研究中,作者開頭便直接點明:「高達50%的論文除了作者、審查人和期刊編輯以外從未被任何人閱讀過。」該研究還指出,90%的已發表論文從沒有被引用過。這個數字對一些學者來說並不意外,亞倫‧戈登(Aaron Gordon)在線上期刊《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寫道:「學術界的獎勵機制就是如此,定期發表一些東西總比什麼都沒發表要好,即使有些東西只有你和審查人會讀。」
2008年,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情況可能變得更糟:「隨著越來越多期刊改成線上出版,學者更傾向引用近期的論文,而且更常引用少部分的期刊和論文。」超過一半論文從未被引用的說法源於1990年的論文,大衛‧漢密爾頓(David P. Hamilton)在《科學》(Science)寫道:「費城的科學資訊研究所(ISI)的統計數據顯示,1981年至1985年期間在該研究所索引的期刊論文中,有55%的論文在發表後的五年內完全沒有被引用過。」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種說法,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使用不同的方法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個問題雖然看似很容易回答,不就是計算每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嗎?但其實遠比想像中還要難,目前有許多研究致力於以高效且準確的方式統計出更精準的數據。期盼早日出現一個能說服所有人的答案,這樣學者就可以開始爭論別的、也更重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