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典型的科技宅男,人們通常的想像是:蓬頭垢面、怪裡怪氣,而且不擅長跟女性互動。然而,寫程式並非原本就是男性主導的領域,電腦歷史學家內森‧恩斯曼格(Nathan Ensmenger)指出,寫程式剛開始被視為女性的文書工作。
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期間,人們覺得寫程式「無聊乏味且作業感太重」,以至於該領域大多為女性。這份工作也不是特別吸引人,因為「程式設計師的地位很低,而且不被重視」,她們只應該執行男性「規劃者」所擬定的計畫。恩斯曼格引用了一名女性程式設計師的回憶:「我們從來沒想過電腦程式設計最後變成了一個被認為是男性主導的領域。」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人們對電腦程式設計改觀,加上需求不斷增加,薪水也隨之大幅上漲」。因此,很多男性也想踏進這塊領域,但他們又不想跟地位低的程式設計師扯上關係。為了推銷自己,他們開始強調學科的深奧性質,並從個人主義、個人創造力與一套晦澀難懂的技能組獲取專業權威。
恩斯曼格發現,企業也透過性向測驗找出符合「反社會、擅長數學和男性」的求職者。因此,符合上述特質的員工開始「在程式設計師群體內佔據了過高的比例,並反過來加深了程式設計師應該具備反社會、擅長數學、男性特質的觀念」。1960年代末期,這種觀念已經演變為刻板印象:不修邊幅、留鬍子、穿涼鞋的「程式設計大師」、「電腦神童」、「寫程式高手」。
此外,1960年代出現的「電腦遊民」(computer bum)與「駭客」更加鞏固了男性化的程式設計領域。「電腦遊民」被視為虛耗人生、反社會、偏執、沉迷寫程式的群體,他們藉由獨佔電腦實驗室(主要在晚上空無一人的時候)白拿和利用大學資源。恩斯曼格解釋說,這些計算機中心裡「實際上只有男性」;而在企業內部,他們負責解決難題,修改程式碼,編寫惡作劇程式,然後通宵達旦嘗試把程式碼最佳化。
儘管計算機中心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但其實它是非常社會化的的空間,恩斯曼格提到:「男性之間的情誼由圈內笑話、競爭性的惡作劇、電子遊戲馬拉松和通宵寫程式盛會所定義。這種氛圍明顯不利於性別混合的環境,這也是很多女性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她們認為計算機中心內的男性文化,阻礙了她們繼續參與其中。」
雖然宅男、程式大師、駭客和電腦遊民似乎也不是特別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男子氣概」,但這些身份確實賦予他們壟斷與主導該領域的能力,使寫程式變成專屬男性的俱樂部,建立起難以進入的高聳門檻,恩斯曼格總結說:「事實上,有人可能會說,程式設計師不是男子氣概不夠,而是他們已經把男性化表現提升到了極致。」
原文出處:J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