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大忽小,而且頭有點痛: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好發於童年時期,通常會在成年後消失。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不僅是備受喜愛的兒童故事,還是一種神經心理學的病症名稱。這種疾病本身雖然無害,但卻會導致患者對現實的認知扭曲,其他的名字還包括視物不稱症(dysmetropsia)與陶德症候群(Todd’s syndrome),後者是為紀念在1955年定義這種疾病的心理醫師約翰‧陶德(John Todd)。陶德描述,病人所看見的某些物體比實際還要大,而某些物體則顯得較小,就跟卡羅筆下的愛麗絲在放大與縮小的時候差不多。

 

  陶德還認為,卡羅很可能是根據自身經驗所創作,源自他所稱的「偏頭痛」發作時所經歷的幻覺。在小說情節中,愛麗絲喝下「喝我」的瓶子,吃下「吃我」的蛋糕後經歷了轉變,而這種轉變在神經心理學領域被稱作「視物顯大症」(macropsia)和「視物顯小症」(micropsia)。

 

愛麗絲喝下「喝我」的瓶子,吃下「吃我」的蛋糕後經歷了轉變,這種轉變在神經心理學領域被稱作「視物顯大症」和「視物顯小症」。

 

  小說家克雷格‧羅素(Craig Russell)在一篇短篇小說中寫道:「當時我在廚房跟妻子聊天,我感覺身體精力充沛,才剛剛用一個早上的時間把三天份的寫作內容記在紙上,頭腦充滿新書的想法。然後,我非常平靜地對妻子解釋,她的半邊臉突然不見了。當我環顧四周時,一部分的世界也似乎消失了。」

 

  羅素繼續寫道:「雖然很多人推測卡羅爾可能是服用了某種改變精神狀態的藥物,並根據幻覺經歷創作出愛麗絲系列小說,但事實是,他也受這種疾病所苦,而且更嚴重也更持久,並伴隨眼型偏頭痛(ocular migraine)。」羅素還指出,科幻小說家菲利浦‧迪克(Philip K. Dick)雖然「從未被診斷出偏頭痛症狀或內側顳葉癲癇症」,但他所留下的許多作品讓「人們越來越相信,他描述的經歷主要是由後者所引起」。典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好發於童年時期,通常會在成年後消失。

 

 

原文出處:Open Culture

 

你可能會喜歡

芙烈達‧卡蘿日記:愛與痛的自畫像

這裡有好多有錢的地方千金啊:19世紀婚友社釣魚詐騙案

來自監獄裡的報紙:1800年到2020年

幹嘛不讓熊貓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