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新冠後遺症?或許可借鑑特定癌症形成機制

想瞭解COVID-19對人類的影響,不能只看感染和死亡總數。因為它跟許多疾病一樣,在急性感染後還會留下一系列的後遺症。 

 

  想瞭解COVID-19對人類的影響,不能只看感染和死亡總數。因為它跟許多疾病一樣,在急性感染後還會留下一系列的後遺症。儘管疫情終將結束,但我們對俗稱「長新冠」的「新冠後遺症」(PASC)理解還不多。

 

  病毒為什麼會在消失後繼續產生問題呢?傳染性病原體——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和朊毒體——有無數種方式能直接或間接對宿主造成長期傷害。例如,一開始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引發宿主反應的連鎖效應,並在急性感染消失後仍產生病理反應。一種是被稱為疾病的「肇事逃逸」機制,因為傳染源通常在造成傷害時就已經消失;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病原體感染後在人體內停留數月或數年,要麼是持續的主動感染,要麼是持續的非複製型(潛伏)感染。這些感染可以藉由幾種不同的方式造成長期傷害,包括引起導致組織破壞的炎症,或在壓力下重新刺激病原體,使其再次開始繁殖。

 

  後遺症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感染某些病原體的長遠影響之一是罹患癌症。當病毒(或病毒基因組的片段)整合成為宿主基因組的一部分,破壞被感染細胞的基本功能時,這種情況就可能發生。

 

  從人類乳突病毒(HPV)就能看見這種情況,它感染時可以完全無症狀,輕微時造成生殖器疣,而嚴重時則會帶來癌症。幸運的是,只有相對較少的人類乳突病毒類型致癌,而且可以藉由疫苗預防最常見的HPV-16型和HPV-18型。當病毒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組時,兩個病毒基因——E6和E7——會增加它們的表現,從而干擾宿主抗腫瘤蛋白質的運作。這些蛋白質通常會阻止不受控制的細胞增生,但此時它們失去了功能,有如汽車刹車失靈那樣。最終,宿主的細胞不受限制地複製增生,然後導致癌症。

 

目前科學家仍在努力制定新冠後遺症具體的病例定義,但大多數研究描述的患者症狀包括疲勞、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和呼吸急促,症狀可能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

 

  當然,癌症並不是感染後唯一嚴重的後遺症。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引起鏈球菌性咽炎和猩紅熱的細菌)也會讓器官損傷,尤其是心臟。未治療可能首先引發急性風濕熱,通常在最初感染的幾周後出現發燒和關節炎。雖然這些症狀通常會在幾周之內消失,但約有一半的風濕熱患者還會罹患心臟炎——這種炎症會影響心臟的任何部位,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風濕性心臟病似乎是由一種名為抗原擬態(antigenic mimicry)的現象所引起:鏈球菌細菌表面的某些蛋白質在形狀上與天然的心臟蛋白肌球蛋白相似,因此當宿主抗體產生來防止鏈球菌感染時,就可能無意間讓宿主的蛋白產生連鎖效應,進而損傷心臟。

 

  那新冠後遺症長什麼樣子呢?目前科學家仍在努力制定具體的病例定義,但大多數研究描述的患者症狀包括疲勞、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和呼吸急促,這些症狀在感染緩解後還會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一些患者的心臟、肺或其他器官似乎也帶來長期損傷,有些甚至會造成認知問題,例如「腦霧」、憂鬱、焦慮和睡眠障礙,多達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感染後的數月(即使只有輕症)仍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一些患者的心臟、肺或其他器官似乎也帶來長期損傷,有些甚至會造成認知問題,例如「腦霧」、憂鬱、焦慮和睡眠障礙。

 

  目前,關於新冠後遺症還有許多相互對立的理論,它可能是一種「肇事逃逸」的情況,引發炎症並造成傷害;或者由於病毒在目標器官中複製,對組織造成直接損傷。病毒可能會在宿主體內逗留,但先前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會持續寄宿在宿主體內,所以這個理論仍未得到證實。

 

  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研究的領域,已經開設一些診所專門治療出現新冠後遺症的患者,但目前仍未有針對整體情況的具體治療方式。目前大多數的治療方法著重在控制症狀與消除可能加劇疾病的其他情況(例如貧血、肺炎或心臟病)。有證據表明,接種疫苗有助於減輕症狀,但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這點。

 

  如果想把後遺症跟原始疾病連結非常困難,而疫情爆發實際上讓相關研究變得更容易。在一般情況下(即不是疫情高峰),科學家很難確定特定感染與後續長期影響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如果沒有遇到疫情爆發,醫療體制很可能不會想太多,只是把這些症狀當成小感冒或腸胃疾病解決。

 

在疫情爆發的環境下,檢測變得更容易取得,數百萬人仔細觀察發燒或咳嗽的早期跡象,因此更容易發現共性,也更可能及早發現得到治療。

 

  事實上,許多其他能導致長期後遺症的疾病也有類似的非特異性症狀(發燒、不適或不舒服、咳嗽、噁心),或者根本沒有直接的症狀。雖然有些類型的HPV會導致生殖器疣,但真正能致癌的類型其實很少有任何症狀。多數人只有在巴氏塗片檢測呈陽性時,才會知道自己已經被感染。而在疫情爆發的環境下,檢測變得更容易取得,數百萬人仔細觀察發燒或咳嗽的早期跡象,因此更容易發現共性,也更可能及早發現得到治療。

 

  此外,即使有特定症狀,引發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個,許多新冠後遺症的症狀與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相似:頭痛、疲勞、腦霧與其他認知問題;肌肉和關節疼痛;憂鬱和焦慮;睡眠障礙。許多不同的傳染源都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類似症狀,在疫情沒有爆發的環境下,想要確定症狀的源頭幾乎不可能。

 

  但至少對新冠病毒來說,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美國已經開設60多間診所專門治療與研究新冠後遺症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收到超過10億美元的預算以研究相關疾病。藉由找出新冠病毒造成長期後遺症的機制,不僅能更好地治療患者本身,也能讓人類對其他疾病有更多理解。

 

 

原文出處:Quanta

 

 

你可能會喜歡

63.5%的澳洲表演藝術家在疫情期間精神健康受損

野蠻人喝啤酒:《釀‧啤酒》(Das Bier- Eine Geschichte von Hopfen und Malz)

為什麼聰明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這世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要決定你自己孩子的生死:《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