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沒有聲音的人

人們體驗內在想法的方式多種多樣——情緒、聲音、感受、文字、畫面——但我們卻很難精準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在經歷。 

 

  多數人可能會說自己「用語言思考」,或至少某些時候有「內心聲音」出現,並且以此進行規劃和日常思考。當你早上醒來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它「又出現了」,但你真的認為它是「語言」或「聲音」嗎,還是感覺更像一種概念而已?人們體驗內在想法的方式多種多樣——情緒、聲音、感受、文字、畫面——但我們卻很難精準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在經歷。

 

  內華達大學心理學教授羅素‧赫爾伯特(Russell T. Hurlburt)致力於研究他稱之為「原始內在經歷」的心理現象。藉由整理多年來的研究,他發現只有26%的樣本真正經歷了所謂的「內心獨白」(也稱為自我對話或內在語言)——這是他在2011年文章提到的數據,赫爾伯特的理論近年重新在網路上引起熱議。他在實驗中讓受試者戴著一天會發出好幾次嗶聲的裝置,並要求他們回報在聽見嗶聲「之前」腦袋在想的東西。赫爾伯特認為隨著實驗進行,受試者的陳述就會漸入佳境,幾周後就能更精準地描繪他們真實的心理經歷。

 

  赫爾伯特博士是這個領域特立獨行的人物;他的研究並沒有受到科學界重視,儘管他已經寫了好幾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他說:「我已經無數次嘗試向現代心理學界表明,內心獨白沒有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常見。然而,幾乎所有相關研究都堅稱,大多數人都有內心獨白,而我認為這是錯的。」

 

  前蘇聯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Lev Vygotsky)是研究內在想法的先驅,他在1920年代的研究指出,兒童藉由與人交談來學習如何跟自己對話,並創造了「私語」(Private Speech,即自言自語)這個詞。荷蘭神經生物學家伯納德‧巴爾斯(Bernard Baars)在2003年的總結認為,當人們反思自己的內在經歷時,他們往往陳述語言的特徵;心理學家桑達‧道爾克斯(Sanda Dolcos)和多洛雷斯‧阿爾巴拉辛(Dolores Albarracin)在2014年的研究發現,人們經常用第一人稱代詞進行自我對話。

 

  但考量到方法上的爭議,相關研究往往很受限,赫爾伯特博士指出:「當你詢問別人的大腦在想些什麼時,就已經觸發了他們的『語言裝置』。」他認為,目前對這個主題的研究——主要以書面問卷形式——存在諸多缺陷。因為以文字形式來提出問題,其實就是在邀請受試者以文字角度來思考經歷,赫爾伯特博士說:「因此,人們往往會先以語言的東西來進行回應。」

 

「我的腦袋一下子充滿了符號、圖案和感受,而當需要為某件事想出具體字詞時,我卻很難做到。」圖為《模擬市民》遊戲畫面。

 

  29歲的行銷活動經理安娜貝爾認為,自己的思考方式超出了「文字領域」,她說:「如果我早上起床想著自己需要起床喝咖啡,我就會看見咖啡杯的圖案。」這些浮現在腦中的圖案會一直存在,直到她把事情完成,安娜貝爾繼續說:「當我煮好咖啡並喝完以後,它才會停止,幾乎就像模擬遊戲中出現的情況。」

 

  這種思考方式非常複雜,她表示:「不只有出現接下來的行動,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出現,我的腦袋一下子充滿了符號、圖案和感受,而當需要為某件事想出具體字詞時,我卻很難做到。如果我在為某件事擔心,我就會看見一個驚嘆號從腦海中跳出來。」

 

  這似乎是一種非常直接且寫實的視覺處理方式,但不是所有非文字思考者的情況都一樣。德州大學語言學博士埃琳娜的內在語言是「視覺引用」的情況,她必須努力將其轉化成文字或口語。這是一個充滿聯想畫面和隱喻的世界,而且通常是無法抵抗的本能——藝術、文化、幻想和個人經驗的綜合。

 

  埃琳娜說:「小時候祖母經常陪我一起裸泳,當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她會回到房子裡。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跟祖母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她再次變得很嚴厲,但在月亮升起以前,她是個愛開玩笑且隨興的人,這種轉變就像狼人那樣。這種印象成為了我內在語言的一部分,特別是當事情涉及命運或關係改變的時候。」

 

  後來,只要埃琳娜感覺對話變質或社交氣氛變糟的時候,祖母留下她獨自在月色下游泳的畫面就會瞬間淹沒她的意識,她說:「如果一個人突然有什麼轉變,或是我看到他不同的另一面時,就會出現這個畫面。」

 

  雖然埃琳娜可能擁有一個相對連貫的視覺數據庫以對應每種情緒,但這些畫面更像是某種原則大綱。這並不是一張圖片代表X,另一張圖片代表Y那樣簡單,而且畫面的順序通常有其意義,她說:「這是資訊傳達的中間地帶,它真的很複雜而且不斷變化。大多數情況下畫面都很豐富,而且在不同語境背景之下,也會有不同的意思,然後我必須努力去理解這些畫面,才能表達我的想法。」

 

  28歲的社群媒體經理查理則表示:「天啊,腦中有聲音肯定很煩人吧!我的腦海不會出現畫面或聲音,只有想做什麼的意圖。」

 

赫爾伯特的方法旨在讓受試者猝不及防,深入挖掘潛藏在先入為主想法之下的大腦內在運作,並且盡可能地評估存在的真正本質。

 

  究竟在嗶聲之前,我們的腦袋在想些什麼呢?即使你正在閱讀,很可能也不會是基於文字的內在經歷,因此赫爾伯特博士說:「如果你是一個典型的受試者——幾乎所有受試者都屬於這種——那你就必須戴著裝置一整天。它會時不時地發出嗶聲,而你的任務就是留意上一秒腦袋所經歷的任何事情,也就是我所說的『嗶聲前最後一次未受干擾的經歷』。也許到了第三天,你已經很擅長察覺和描述。然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就會發現——假設你是典型的受試者——自己其實沒有太多的內在語言。」

 

  這既可怕又有趣。是的,大腦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意識很難被界定為任何單一的連貫定義,但是你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而它們又以你無法真正識別的形式不斷沖刷你的大腦(而且基本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赫爾伯特博士說:「我想說的是,我從來不會隨便問你的內在經歷性質,因為我不覺得人們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會問你在隨機嗶聲響起的那一刻,你內心的感受是什麼。」赫爾伯特的方法旨在讓受試者猝不及防,深入挖掘潛藏在先入為主想法之下的大腦內在運作,並且盡可能地評估存在的真正本質。

 

  這個理論的有趣之處在於,我們作為有知覺生物的大部分存在,都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它在後台運作,不讓我們看見。為了窺探日常思考的內部運作方式,我們就必須延伸想法,就像訓練肌肉那樣,學習去挖掘更深層的東西。也許在嗶聲測試的三天後,會開始對什麼是構成自己「原始內在經歷」有更準確的認知。

 

 

原文出處:Dazed

你可能會喜歡

一個想死的自殺治療師

隱形的翅膀:玻璃蝴蝶的透明演化之謎

奇妙華麗的西藏樂譜

女性並非只負責採集,考古發現負責捕捉大型動物的女性獵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