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最為人所知的畫作《吶喊》已經是驚恐與焦慮的代名詞,而且還成為「驚恐表情符號」的原型。出身挪威的孟克在1893年畫下了這幅作品,當時歐洲正處於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工業化和經濟轉型帶來了恐懼、不安、疾病、政治動盪和激進主義,人們經歷著非比尋常的巨大轉變,未知和改變讓世紀末(fin-de-siècle)的歐洲人因各種理由想放聲吶喊。然而,《呐喊》中的人物卻不是其中之一。
事實完全相反,《吶喊》並不是在吶喊。在親人紛紛罹患致命疾病之後,孟克聽見了一聲不知道從何而來的尖叫,於是畫中的人物摀住了耳朵,因為他不想聽見淒厲的叫聲。
孟克的生活並不好過:他的母親與姐姐都死於肺結核;父親和祖父飽受憂鬱症所苦;其中一個妹妹蘿拉從小被診斷出精神疾病還得了肺炎,而唯一的弟弟則在結婚幾個月後死於肺炎。孟克後來寫道:「我承擔了人類最可怕的兩個敵人:肺病和精神疾病。」
孟克只能藉由藝術(而這是他過於虔誠的父親強烈反對的事物)找到慰藉,踏進了放蕩不羈的世界。孟克從法國印象派畫家和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戲劇中汲取靈感,最終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開始創作名為《生命之楣》(The Frieze of Life)的系列畫作。
在1892年1月22日(孟克創作《生命之楣》的期間)的一篇日記中,孟克寫道:「我與兩位朋友同行散步,夕陽西下的天空突然染成了血紅色,我停下腳步覺得身心俱疲靠在了欄杆上,藍黑色的峽灣與城市上空彷彿有著血與火舌,我的朋友們繼續往前走,而我站在原地焦慮地發抖:我感覺聽見了淒厲的尖叫聲貫穿大自然。我畫下了這幅畫,將雲彩塗上了真實的血,讓顏色發出刺耳的尖叫。」此外,孟克也有意地在黑白版本的《吶喊》上註解:「我感覺聽見了淒厲的尖叫聲貫穿大自然。」另一個佐證是:《吶喊》最早的德文原名是《大自然的吶喊》(Der Schrei Der Nature)。
當時,孟克心愛的妹妹剛被關在精神病院,而峽灣正是他回去的路上;在探望妹妹離開後,可怕的尖叫聲似乎仍然縈繞在他的內心,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茱莉亞‧巴特魯姆(Giulia Bartrum)說:「血紅色的天空也讓他感到極為焦慮,《吶喊》反映了孟克當時的個人情緒。」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