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正在扼殺新音樂嗎?

老歌現在佔據了美國音樂市場的70%;更糟糕的消息是:新音樂的市場其實正在萎縮,而音樂市場所有的增長都源自老歌。 

 

  根據音樂分析公司MRC Data的資料顯示,老歌現在佔據了美國音樂市場的70%;更糟糕的消息是:新音樂的市場其實正在萎縮,而音樂市場所有的增長都源自老歌。

 

  當今最熱門的200首新歌通常只占總播放量的不到5%,三年前這個比例還高出兩倍。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歌曲更偏向老歌,目前iTunes下載次數最多的歌曲都是上個世紀的樂團:比如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和The Police。聽眾似乎更喜歡幾十年前的熱門歌曲。儘管音樂界的成功總是短暫,但現在即使是真正熱門的新歌,也幾乎被大部分的人忽視。

 

  在MRC的資料庫裡,只有過去18個月發行的歌曲才被歸類為「新歌」,難道人們只是在聽很多兩年前的歌曲,並不是60年前的老歌?美國爵士樂評論家和音樂史學家泰德‧吉奧亞(Ted Gioia)不這麼覺得,他認為這些「老歌歌單」裡也沒有前年的歌曲。即使真是這樣,這個事實仍然反映了聽眾對流行文化產業的否定,因為流行文化幾乎只專注在當下所發生的事。

 

當今最熱門的200首新歌通常只占總播放量的不到5%(三年前這個比例還高出兩倍),而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歌曲更偏向老歌。

 

  吉奧亞每週都會收到公關公司、唱片公司、樂團經紀人和其他專業人士數以百計的來信,亟欲宣傳最新的音樂,因為他們的生計有賴於此。整個音樂產業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推廣新歌」的基礎上,而所有身在其中的人(包括音樂創作者)當然也期望這樣運作。但所有證據卻表明,現在少有聽眾願意持續關注新歌。

 

  葛萊美獎延期的反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吉奧亞發現聽眾現在對它毫不在意,他的社群媒體追蹤了數千名音樂專業人士,卻沒有看到一個人對這場流行音樂界最大的年度盛事延期而表達不滿或遺憾,這是不祥的凶兆。假如今天是超級盃或NBA總決賽延期,你能想像球迷會有多麼不爽嗎?人們可能會跑到街上抗議甚至演變為暴動,但葛萊美獎消失卻沒人在意。

 

  葛萊美獎的收看人數減少凸顯了這種轉變。2021年,收看人數從1870萬銳減至880萬,比前一年少了53%,這也是葛萊美史上收視率最慘的一屆。十年前,葛萊美獎還有4000萬的收看人數,但這場盛會的忠實觀眾現在更像是小眾的次文化群體,更多人更關心Twitch等直播平台的遊戲實況(現在每天約有3000萬觀眾)或最新的實境秀節目。事實上,現在的音樂人轉戰發展實況,可能還比簽下一份唱片合約來得好,至少他們能真實接觸到持續增長的受眾。

 

現在的音樂人轉戰發展實況,可能還比簽下一份唱片合約來得好,至少他們能真實接觸到持續增長的受眾。圖:Twitch。

 

  有些人寧願相信這樣的趨勢只是曇花一現,或許是因為全球疫情爆發引起。當表演場地和娛樂場館重新開業,DJ重回派對播放新歌時,世界就會回歸正軌,最熱門的歌曲將再次是最新的歌曲,但吉奧亞對此並不樂觀。他認為一系列的不幸事實共同導致了新歌被邊緣化,疫情確實是原因之一,但並非造成危機日益嚴重的唯一因素,吉奧亞還列舉了其他的趨勢:

 

  ● 音樂產業的主要投資領域是老歌。投資公司為了從年邁的搖滾和流行明星那裡買下發行目錄(catalogs)而展開了競標戰。

 

  ● 市場需求量最高的是年逾七、八十歲的音樂人(如Bob Dylan、Paul Simon、Bruce Springsteen)或已逝的音樂人(如David Bowie、James Brown)。

 

  ● 就連大型唱片公司也加入了這場搶購老歌的熱潮: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等公司都在收購發行目錄,並在老歌上投下鉅資。在過去,這筆錢會拿來用於推廣新的音樂。

 

  ● 音樂產業最暢銷的物理格式是已經有70多年歷史的黑膠唱片,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唱片公司正在投資開發更新、更好的格式——因為在這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老東西也被認為比新的更好。

 

  ●事實上,唱片公司——曾經是消費產品創新的源泉——不再花錢進行研發以提振業績,儘管其他所有產業都將創新視為增長業績與刺激消費者的手段。

 

從前,唱片行積極地推廣新歌和新專輯,但現在他們從再版的黑膠唱片和二手的絕版專輯中賺到更多錢。

 

  ● 唱片行也陷入了相同的時光倒流局面。從前,他們積極地推廣新歌和新專輯,但現在他們從再版的黑膠唱片和二手的絕版專輯中賺到更多錢。

 

  ● 廣播電台也是造成停滯的因素之一,他們所播放的新歌越來越少,甚至直接忽略了新歌,偏愛播放收聽保證的熱門老歌。

 

  ● 當一首新歌克服了種種障礙,成為當下火紅的熱門歌曲時,面臨版權訴訟的風險也比以前還要高。從2015年〈Blurred Lines〉的判決以來,版權訴訟的風險已經大幅增加,連帶造成的後果是,額外的營收從當代音樂人身上轉移到年老(或已故)的音樂人。

 

  ● 更可怕的是,已故音樂人現在又藉由科技以虛擬形式復活了——全像投影技術和深度學習的模擬音樂——使年輕、仍在世的音樂人更難在市場上競爭。

 

新的音樂人拼命找尋其他管道來獲得曝光機會,但他們所做的選擇對於建立品牌(個人)知名度幾乎沒有幫助。

 

  隨著唱片公司對新音樂失去興趣,新的音樂人拼命找尋其他管道來獲得曝光機會。他們把自己創作的歌曲放在一個精心編排的串流媒體播放清單裡,或者授權歌曲用於廣告或電視節目的插曲,這些選擇都可能帶來一些版稅收入,但對於建立品牌(個人)知名度幾乎沒有幫助:有時會在電視廣告聽到一首很酷的歌,但你會立刻知道創作者的名字嗎?健身房的健身歌單很讚,但你還記得多少歌曲名和樂團名呢?工作時播著Spotify的新歌推薦,但你會花心思去瞭解誰在唱這些歌嗎?

 

  音樂產業有很多理由能解釋他們為何無法發掘,並且充分宣傳新的音樂人,但還有一個現實問題:由於擔心版權訴訟,許多業內人士很害怕聆聽那些主動提供、來路不明的試聽帶。因為假如今天聽過了某個樣本,五年後你可能會因為創作出類似旋律(或者相似的律動)的歌曲,而吃上抄襲指控的官司。因此,儘管新的音樂人不斷嘗試寄試聽帶給廠牌或製作人希望獲得賞識,但現在的環境很常看到它原封不動地被退回。

 

  換句話說,那些仰賴發掘新的音樂人才為生的人們,如果越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面臨法律風險的機會也就越高。這一切都是音樂產業過於依賴律師和訴訟手段的負面結果之一,他們曾經希望用這種強硬的方式來解決所有問題,但時間證明了弊大於利。除了娛樂業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享受著訴訟和法律威脅所帶來的豐厚成果之外,其餘每個人都在這樣的訴訟環境下受苦。

 

控制聽眾應該聽哪些新音樂的演算法更慘,因為它們被設計成反饋迴路確保推薦的新歌跟人們喜愛的老歌相似,將所有真正突破主流的聲音都排除在建議範圍以外。

 

  問題當然也不僅僅是版權問題,音樂產業的經營者早已對新音樂失去了信心,只不過不會公開承認罷了。即使他們內心清楚知道這個事實,職位也不允許他們卑微而可憐的坦白。然而,這卻是正在發生的進行式,音樂界的巨頭已經對新音樂的救贖和改變生活的力量失去了信心,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當然,決策者仍然必須假裝他們還相信未來,期待發現下一個革命性的音樂人才。但這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因為他們的行動已經證明了這點。

 

  儘管音樂產業期望全新的音樂降臨拯救市場,但廣播電台依舊只會播放那些符合主流趨勢的歌曲,這些模式數十年來都沒有太大變化。當今控制聽眾應該聽哪些新音樂的演算法更慘,因為它們被設計成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s)確保推薦的新歌跟人們喜愛的老歌相似,將所有真正突破主流的聲音都排除在建議範圍以外。當前演算法系統設計的運作模式,也就隨著音樂產業一起被困在老歌迴圈之中。

 

 

原文出處:Atlantic

 

你可能會喜歡

你只要創作了一首歌,你便發明了音樂:《如何寫一首歌》

為什麼讀者愛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人工智慧看《暢銷書密碼》

詹姆士‧洛夫洛克: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看法的科學發明家

華特‧迪士尼也曾因為「沒想像力」而被開除:《勇氣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