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在六世紀的宗教文本中,發現了西元前二世紀的古老恆星目錄殘片:它在寫成的幾個世紀後被後人抹去,並在上面重新書寫了其他內容。一項針對手抄本的新分析表明,被覆蓋的內容可能出自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之手,長期以來他繪製的星圖被認為早已佚失。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古代科學歷史學家維克多‧吉森伯格(Victor Gysembergh)與同事將這項新發現發表在《天文學歷史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他說:「我認為這消除了人們對於喜帕恰斯的恆星目錄是否真實存在的懷疑,並證實了他曾經試著測量所有可見恆星的座標。」
覆蓋殘片的文本是一份重抄本,或者被擦除後並重複使用的羊皮紙,名為《重抄的克萊馬奇手抄本》(Codex Climaci Rescriptus)。該抄本可能來自埃及西奈的聖凱薩琳修道院,目前大部分被存放在華盛頓特區的聖經博物館。
可見的文字是一篇名為《天堂之梯》(Ladder of Paradise)的基督教文本,但在後面隱藏著更早之前寫上的符號。2017年,加州羅靈丘陵莊園的早期文本電子圖書館與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以多種波長的光拍攝了這份手抄本的數位照片。這種技術被稱為多光譜影像(multispectral imaging),用於分析重抄本和其他損壞的書籍。反射在古代墨水上的光,或使墨水發出螢光的光,突顯了隱藏的文字。當這些書頁被數位化後,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就能透過電腦線上研究它們。
劍橋大學聖經學者彼得.威廉斯(Peter Williams)在研究數位化文獻時,與他的研究團隊偶然在正文下面發現了關於天文學的古詩,以及一些看起來像天文測量結果的東西。威廉斯向吉森伯格和巴黎索邦大學的歷史學家艾曼紐‧辛格(Emanuel Zingg)尋求幫助,而吉斯柏格馬上聯想到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是希臘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生活在約西元前190年至西元前120年之間。間接證據表明,他製作了第一份使用兩個座標來定義天空中某個具體位置(而不是描述星座之間的相對位置)的恆星目錄。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柏林自由大學天文歷史學家馬修‧奧森德里弗(Mathieu Ossendrijver)說:「我認為大多數學者都相信存在這樣一個目錄。」最有力的證據是後世糟糕的翻譯或參考引用的目錄,比如喜帕恰斯之後四個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為了驗證這個殘片是否屬於喜帕恰斯的恆星目錄,吉森伯格和同事們煞費苦心地翻譯了這些文字,他說:「過程中大部分情況都是:『你能看懂這個嗎?我看不懂。』然後我們糾結於每一個字母和每一個數字。」
這段殘片原來是對「北邊的皇冠」(拉丁語原名「Corona Borealis」)——北冕座的描述,並且給出了它的幾顆恆星的數字座標。座標以一種不尋常的符號所寫下,據信只有喜帕恰斯使用這種符號。
接下來,學者使用天文軟體計算這些恆星在西元前129年的位置,當時喜帕恰斯還活著並且正在觀測。計算結果與文本的符號標記相符,誤差不超過一度,奧森德里弗說:「顯然,它是保存完好、複製良好、沒有太多失真的喜帕恰斯恆星目錄的一部分。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發現。」
奧森德里弗指出,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繪製了他們版本的恆星目錄,甚至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完成,他說:「(喜帕恰斯)或許是從巴比倫人那裡得到製作恆星目錄的想法,也許有一些具體的資料是從那裡得知的?」
吉森伯格希望能夠在《重抄的克萊馬奇手抄本》的其他部分找到更多的喜帕恰斯恆星目錄,或者是從那些還沒有使用多光譜影像技術分析過的古老文本中找到,他說:「這些手抄本還有很多東西有待發現,我們幾乎只觸及了表面。」
原文出處:Scienc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