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狼牙棒搶新娘這回事:遠古時代兩性其實是平等的

根據科學家研究表示,最早的人類社會很有可能早已立基於平等開明的原則上。

 

文|Mumu Dylan

 

  史前時代的人類祖先常被描繪為揮舞著長矛的未開化野人,但根據科學家研究表示,最早的人類社會很有可能早已立基於平等開明的原則上。

 

  這項研究表明現存的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s)部落中,男人與女人往往在居住群體中有著同等的影響力。這樣的研究結果挑戰了那些將「男女平等」思想視為近代新發明的擁護者,同時也代表了男女平等的思維其實參與了大部分人類進化的歷史。

 

  主導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家馬克‧戴博(Mark Dyble)說:「仍然有許多人認為狩獵採集社會,人類是更加地大男人主義或以男性為主導。但我們主張這樣的現象其實是因為農業社會的來臨而形成:當人們能夠開始積累資源時,不平等的現象也隨之出現。」

 

他們狩獵、他們採集、他們的地位平等。圖為菲律賓阿格塔部落參與研究訪談的一對年邁夫婦。

 

  戴博繼續說明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現出,男女平等為人類帶來生存優勢,並且在塑造人類社會與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說:「男女平等是改變社會組織的重要元素之一,包括像膠水般凝聚彼此、使人類群體茁壯、發展出社會化的大腦及語言。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研究團隊試圖找出一個難以解釋的矛盾現象:狩獵採集的社會中,人們通常強烈的希望能與家人同住。但實際情況卻相反,居住在同個營地的人們,彼此大多沒有親屬關係,或僅僅只是遠房姻親的關係。

 

狩獵採集的社會通常以二十人為一個群體,大約每十天會移動營地位置,以方便狩獵、捕魚以及收集水果、蔬菜和蜂蜜等食物。

 

  研究團隊實際調查了兩個現存的狩獵採集部落,收集位在剛果森林深處的姆班吉拉人(Mbendjele),以及菲律賓阿格塔人(Agta)的家譜數據。狩獵採集的社會通常以二十人為一個群體,大約每十天會移動營地位置,以方便狩獵、捕魚以及收集水果、蔬菜和蜂蜜等食物。研究人員透過與上百位居民面談,探究了包括親屬關係,以及營地與居住之間的流動情況。

 

  研究結果恰巧解釋了困惑科學家許久的矛盾:在父權社會裡,男人可以決定哪些人能夠加入群體或是該怎麼行動,這也使女性大多是夫唱婦隨的與男方親屬居住;但是在狩獵採集的社會裡,男女均有平等的話語權,雖然男女雙方都想要與家人居住,但又必須顧及另一半。在複雜的溝通後,選擇居址的問題彼此做出了權衡(或是組成新的營地),最終讓各個營地裡存在著較少的親屬關係。

 

親屬關係在社會中的比例,由左至右分別為:平等社會的模擬模型、阿格塔人、姆班吉拉人。深灰色代表直系親屬,淺灰色代表配偶親屬,白色部分代表非親或遠房姻親。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即使他們與毫無親屬關係的陌生人一同生活,彼此卻懂得互助合作和共享資源,並且一起打獵、捕魚和採集食物。這又是為什麼呢?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里亞‧米利亞諾(Andrea Migliano)解釋:「共享與合作對人類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部落成員之間相處與血緣並無關聯。」舉例來說,獵人一天狩獵的時間大約是75%,這也意味著一個家庭每四天就會挨餓一天;但是這種情況在這裡不會發生,因為毫無血緣關係的鄰居們會彼此分享食物。

 

  此外,較少的親屬關係對人類發展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最明顯的就是避免了近親繁衍的問題。再來就是因為每個家族的成員散播在各個營地,因著各營地都有自己的親屬,使營地之間形成廣闊的社交網絡,彼此相互交流資訊和工具,而不是試圖以購買或是武力奪取。

 

左為非平等社會模型:右為住在菲律賓阿格塔人附近的帕瑞南農民。可以看出農業社會的親屬比例,非親關係的人數極小。

 

  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在菲律賓的部落中,雖然男女仍有狩獵和採集的分工,但是男性與女性所貢獻的營養量是差不多的。而且在狩獵採集社會裡,多數人奉行著一夫一妻制,男人也會參與照顧兒童的工作。

 

  但是狩獵採集社會的男女平等思維,卻隨著農業社會的來臨而灰飛煙滅,當人類首次可以積累資源時,不平等的情況開始出現。「男人開始可以娶三妻四妾,因此男方比女方有著更多的孩子。這讓男性開始佔有更多資源的優勢,並且形成有利於男方的親屬聯盟。」戴博如此說道。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儘管人類是如此好戰且殘忍,但仍然可以為了陌生人捐血,或是捐錢給慈善機構幫助我們並不相識的人,或許,這是人類從狩獵採集時期遺留下的能力吧。

 

 

圖片出處

FlipboardNPR

 

 

你可能會喜歡

破碎的心,用膠水修復吧!

基於愛而親吻的價值不能被任何人斷定:《鹽的代價》

博士論文題目做重金屬樂有什麼奇怪的嗎?

為什麼人們總是選出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