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節奏,意識不是「流」

「用『河流』或『流水』來形容意識是最真切的描述,此後我們談到它時,讓我們稱其為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流。」-威廉‧詹姆斯

 

文|Mumu Dylan

 

  1890年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出了著名的比喻,將人類的意識經驗形容為水流般的流淌,他是這樣寫的:「用『河流』或『流水』來形容意識是最真切的描述,此後我們談到它時,讓我們稱其為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流。」

 

  雖然這樣的說法是否適合形容我們對世界的主觀經驗,並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但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意識的「流動」其實是種錯覺。實際上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透過節奏性的脈動,而不是持續性的流動。

 

早在1920年代生物學家發現腦波時就已經出現:他們將腦電波儀的檢查工具置於頭皮上,可測得有節奏性的電流。

 

  這項新發現的第一個線索,早在1920年代生物學家發現腦波時就已經出現:他們將腦電波儀的檢查工具置於頭皮上,可測得有節奏性的電流;隨後的研究將不同的頻譜歸類(像α波、三角波等),並且找出與其相關的各種心理狀態,像是冷靜警覺或深層睡眠。

 

  此時的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節奏變化的特性也與感知或認知事件有關。舉例來說,你腦波的相位和波幅,很可能隨著你看到或聽到的某些事情而改變,或是集中注意力於某件事,當然也包括轉移注意力時。但這些早期的發現,並沒有使他們改變關於意識流的科學思維。相反地,腦波主要是被看作是用於索引大腦體驗的工具。

 

 

  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反轉既有的思維,開始深入探索腦波律動除了反映心理狀態之外的其他可能性,他們相信這些律動或許還能幫助塑造感知、運動、記憶,甚至是意識本身。這意味著大腦是透過節奏性的脈動來採樣世界,甚至可能是離散時間的區塊,就好像電影中每個影像是各自獨立的幀。從大腦的角度來看,體驗並不連續,而是量子化的。

 

  另一個讓科學家發現的線索即所謂的車輪錯覺(wagon-wheel illusion):當車輪連續轉動,很容易產生旋轉方向看起來像是反向旋轉的錯覺,這也是由於大腦「採樣」的景像是離散的幀或時間塊。

 

  事實證明,我們有能力去感受細微的事件,像是視覺景像內的微小變化。振盪隨著時間推移,在幾次循環之間的瞬間,將會提升或減低感知的靈敏度。研究證明,這些節奏與腦波有所關聯。

 

當專心在一個特別的音頻時,大腦就會開始同步對象的節奏,增強對該節奏的敏感度,並同時抑制外界的其他干擾。

 

  但也不是說大腦自顧自地跳著自己的節奏,感受只是順便偵測的。事實上,它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例如在像是音樂或交談聲這類有律動的環境中,神經可以繪製這些振盪並融入其大腦節奏,有效地使大腦適應週遭環境;想像在一間喧鬧的咖啡館,裡頭雖然有煮菜和背景音樂的聲響,但當你專心在一個特別的音頻時(例如同伴說話的聲音),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同步他的節奏,增強你對該節奏的敏感度,並且同時抑制外界的其他干擾,因為他們是屬於另外一種不同的節奏。

 

  所有的線索都顯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比喻,也許我們更應該稱意識經驗為:思想節奏、感知節奏或意識節奏。用這樣的概念形容心理體驗不僅更加精確,也將我們的思想置於更廣泛的範疇內,畢竟這些節奏是日以繼夜的主導著人類生活。

 

 

 

圖片出處

The New York Timesimgkid*k59@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沒有狼牙棒搶新娘這回事:遠古時代兩性其實是平等的

東尼‧賈德之《山屋憶往》(Memory Chalet,2015)

全都是你想太多──日常「表演」憂鬱症的必要

當機器人夢見電子羊:揭開電腦的詭異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