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女星因為穿著不合適的鞋子(儘管只是上面有水鑽的平底鞋)走坎城影展紅毯而被批評。其實對很多女性來說,穿高跟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你不能勉強一位芳齡超過五十幾歲的女人還穿著高跟鞋,甚至是截肢患者也需注重這樣的禮儀(沒有歧視意味)。
高跟鞋與其說是女性的象徵,更多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種「義務」。它滿足了男性的視覺感官,或者是更深層的東西。不過男人愛看,為何不自己穿呢?
導演丹尼斯·維勒弗(Denis Villeneuve)曾在5月19日的新片《怒火邊界》(Sicario)首映會上宣布,他會和演員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及班尼西歐·狄奧·托羅(Benicio del Toro)一起穿著高跟鞋出席。他反對高跟鞋,並稱它是種帶有性別歧視的過氣穿著。
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班尼西歐·狄奧·托羅在慶功宴上告訴紐約雜誌說:「我試過!我找到有我尺寸的高跟鞋,但悲慘的是我根本無法穿著它走路。」
《時尚的高度:高跟鞋的歷史》(Heights of Fashion: A History of the Elevated Shoe)一書作者伊麗莎白·塞梅哈克(Elizabeth Semmelhack)寫道:「歷史已證明高跟鞋已不具有本來的意義。它只代表了文化。」她是負責策劃目前展於多倫多貝塔鞋博物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令人好奇的男性高跟鞋歷史》的資深策展人。
她說:「這的確證實了服裝的影響力。而我們之所以依賴它,不是為延續性別刻板印象,就是為了保持某種社會秩序。」
其實最早以前,人們的觀念是「鞋跟越高,越接近神」。
大約在2000年前,當希臘羅馬式(Greco-Roman)的男演員演繹神或皇室成員時,會穿著厚底軟木鞋來增加高度。因此高跟鞋很有可能是過去幾千年前由波斯騎兵帶入西方的時尚文化。版圖遍及全球的波斯統治者阿拔斯一世,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手段,使波斯風格深入歐洲人的觀念。之後,再透過如十六世紀威尼斯和裁縫技術的全球貿易影響。
鄂圖曼帝國風的鞋跟高度從六到二十英吋都有,高跟鞋不僅是時尚,還讓威尼斯婦女的腳遠離溼答答的地面。同時,鞋跟高度也暗示了她們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有些報告顯示妓女會穿著各式各樣的鞋,但貴族不會。就像現今的人對高跟鞋是否沒用或代表優雅所持的意見分歧一樣)。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曾經喜歡穿著被紅色高級絲綢包裹的鞋跟,這不僅代表了他的社經地會,更領先克里斯提·魯布托(設計師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招牌為紅底高跟鞋)早一步帶來紅底鞋時代。
而男性穿著高跟鞋的歷史,最後在拿破崙時期走入尾聲。大家都知道拿破崙很矮,但他卻超級討厭高跟鞋,在過去的畫作中可以看見他總是穿著平底鞋亮相。
不過別把拿破崙當作男性高跟鞋終結者,除了他個人影響力,當時歐洲社會進入了啟蒙時期,人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認為之所以落後的原因是因為過於柔美的衣著風格,開始改穿較少裝飾的衣裝。塞梅哈克提到,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發現高跟鞋比較難下馬的緣故。
總之隨著維多利亞時代持續下來的兩性時尚法則,近十年來高跟鞋看似已跟男性脫節了,但仍有少部分男性穿著高跟鞋。塞梅哈克說:「牛仔是最陽剛的男性代表,但他們竟穿高跟鞋。」他們不僅穿著高跟鞋騎馬,還駕駛卡車、穿去酒吧、甚至穿去約會。
此外,雖然對於女性來說,高跟鞋在上個世紀被認為是權力和色情,但搖滾明星如Prince、Elton John和David Bowie(七O年代穿厚底高跟鞋,九O年代穿細高跟鞋)卻將其發揚光大。1988年電影《I'm Gonna Git You Sucka》中亦可見到超高厚底鞋的身影。
這些搖滾明星的前輩們,包括John Lennon和 Bob Dylan也都是雀兒喜靴的愛好者。Bob Dylan的高跟鞋甚至還成了Traffic樂團1971年的專輯名稱:《The Low Spark of High Heeled Boys》
對於現今社會來說,很難想像男性會穿著高跟鞋,更別說成為一種常態了。不過,塞梅哈克預測未來在性別平等上將有個重大轉變,男性又會開始掌握高跟鞋的力量。到時,男人或許會跟班尼西歐·狄奧·托羅一樣,得開始學著駕馭高跟鞋了。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