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距離實現星際旅行還有一段廣闊遙遠的征途,即使這是個多數人認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如果要前往另一顆星球又不耗費畢生時間,必須得達到接近光速的行駛速度,尤其像離太陽系相對近的天倉五(τ-Ceti),也有約3.7秒差(parsecs)、12光年的距離。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只有像「世代星艦」這樣的概念,上面裝載大量物種生態圈,穩定地飄向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到達的星球,但這個計劃目前也未實際開始發展。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近期出版的新書《Aurora》便充分發揮想像力,描繪26世紀一艘從地球啟程的世代星艦遠征旅程。2012年時羅賓遜對《科學人》雜誌說:「這是一個笑話,而且浪費時間去幻想搭乘星艦或棲息於其他宇宙星系。科幻作品告訴世人星際旅行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根本是一套有系統性的謊言。」
就如羅賓遜在九O年代中期出版而聞名的《火星三部曲》,《Aurora》更像是一齣政治鬥爭的小說。羅賓遜喜歡將人類社會縮放至奇特的太空框架,呈現出對人性的思考,而不是著墨於其他科幻小說常見的主軸:外星人。在這本新書中,羅賓遜沉思著一個新型的生態圈,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巨大困難。
而像是持懷疑論的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撰寫的《Starship Century》,以及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的著作《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也都曾談論到關於世代星艦在太陽系外行星會遭遇到的現實面:航行中雖然會有一批菁英級的生物學家同行,但是要調節並完善的掌控從地球帶來的生命,是件看似簡單實而困難,甚至近乎於不可能的難題。
在《Aurora》一書中清楚地描繪,雖然毫無生氣的星球大氣中含有跟地球一樣的氧氣,使羅賓遜筆下的星球殖民者深信在這樣的環境條件,能讓生命存活下來,但他們卻忽略了地表上鐵鏽般的氧化物(火星表面呈紅色的原因),以及地球上大部分的氧氣來源,實際上是由有機生命體提供的不爭事實。最終,羅賓遜筆下的殖民者因為這項錯誤導致了他們的星球夢幻滅。
從科幻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星際旅行的夢想除了科技這項要素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隱憂。羅賓遜筆下的世代星艦,殖民者必須在密閉的環境中生活長達兩個世紀,才能到達那遙遠的星球;即使人類真的克服了人性、疾病、小行星撞擊等重重困難,結果滿懷期待的星際殖民地環境卻有所不同呢?顯然地,即使人類排除萬難突破了科技限制,星際旅行或許終究是一場夢。
書籍資訊
書名:《Aurora》
作者: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
出版:Orbit Books
日期:2015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