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生,臺北人,大學讀日文系,研究所念臺文所,現於東京當交換學生。發表過一些作品,得過幾個文學獎。走馬看花,漫無目的。大概過著這樣的生活。
2024/08/24 19:00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曾經至少兩次明確地提到:不要輕易把相左的立場與意見扣帽子、指認成是「認知作戰」,而是應該要觀察這些言論是否有集體行為,且有一定數量的帳號在彼此互動。我推薦大家閱讀《打台灣不如騙台灣》還有一個私心的原因。這些相關的內容,網路社群媒體動態牆上雖然還是見得到一則則長文、留言,但終究比較零散、隨機,且我們在吸收這些資訊的時候也通常是被動而破碎的;相對地,書更有架構與層次、更全面一些,而閱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更能把相關的資訊或知識統整在一起,這都是「書」在這個時代的優勢。當面對的是「認知作戰」、「資訊戰」這種議題,建立起我們自身全面的認知,也就格外重要。
2019/02/07 10:05
佐藤泰志就是這樣一位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圍繞著出身地,北海道函館,且不僅寫出了函館的表面,他的文字與作品中的人物,更展現出北國才能養育出的性格。如今人們對他並不熟悉,其實這個情況無論臺灣或日本皆然,畢竟佐藤泰志被稱為「不遇的作家」、「日本文學七〇年代的遺珠」,跟他的同輩如中上健次、村上春樹相比,寫作境遇實在坎坷:他五度入圍芥川賞,卻未能得獎,唯一的一部長篇《陽光只在那裡燦爛》則入圍三島由紀夫賞,可是依舊與得獎無緣。
2015/09/02 09:55
讀〈空心人〉,則不時讓我聯想到星新一的諸多極短篇作品,兩者雷同之處在於多利用特殊的「設定」來開展故事(其實〈不倫實驗〉和〈美的工程〉也有點這種味道,但這兩作品裡的設定其實沒有太出乎人意料,極短篇欲營造的衝擊力道也減少許多);惟〈空〉的兩個弱點,在於對話雜蕪,以及此次的設定不夠簡潔,說服力也稍弱,例如人一旦有多重精神身份,就真的會失能嗎?
2015/05/10 10:00
比起抽象的點子、想法或理論,小說更該著重的是「故事」,講白了,就是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關於人物、時間、地點,以及這些因子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如何演變的過程。